民族的風俗習慣,是指一個民族在生產、居住、飲食、衣著、婚姻、喪葬、節日、慶典、禮儀等物質文化生活上的共同喜好、習尚和禁忌。風俗習慣是各民族在長期曆史發展中逐漸形成的,也是隨著社會生產條件的變化而不斷變化的。我國各地的回族,有著基本相同的風俗習慣。由於回族信仰伊斯蘭教,所以其風俗習慣受伊斯蘭教的影響很深,除教義上規定的條款以及念經、禮拜、靜修等宗教儀式外,伊斯蘭教的許多禮儀都已轉化為回族的風俗習慣。
(一)回族禮儀
回族很講究禮節,在道路上走行,晚輩見了長輩,要停下來,道“色倆目”,向長輩請安問好;長輩也禮貌地向晚輩回“色倆目”問好。“色倆目“意為”願安拉賜你平安”。在問“色倆目”時,要右手平放在胸前鞠躬。
回族是一個熱情好客的民族。每逢節日,家家戶戶都炸油香,宰雞宰羊,款待親友,相互祝賀。若有親朋來訪,主人要遠迎,引進院門,高挑門簾或推開門讓客人先進屋。進屋後遞上一湯瓶“活水”,請客人進食前洗手、漱口;沏上熱騰騰的蓋碗茶,雙手捧給客人,說“請喝茶”;隨即端上油香、饊子之類的食物請客人品嚐。
回族提倡尊老愛幼,非常注重長幼之間的禮儀。客人到家入座時,按輩分年齡入座。問候親人時,長者在前,晚輩在後,並不得在客人麵前隨意走動。而且在家中的所有家庭成員都要來與客人見麵、問好。吃飯時,先讓客人吃,然後主人才動筷子。餅子、饃饃要用手掰開吃,不可囫圇啃咬或大口嚼咽。忌諱進食時發出聲音,喝茶時用口吹或吸出聲音。給客人倒水、加菜時,要向內撥、倒,很忌諱反手向外撥倒。陪客吃飯,男客人由男主人陪同,女客人由女主人陪同,晚輩一般不陪客用飯。送客人時,全家都要一一與客人道別、祝福,對遠客、貴客還要送出村莊或城鎮才分手。
(二)回族衛生習慣
回族是一個愛幹淨、講清潔的民族,室內清潔整齊,灶具潔淨,有良好的生活習慣。虔誠的穆斯林洗浴時用壺水衝洗、清水淋浴,使用流動的幹淨水,不用臉盆和腳盆。這種壺是從阿拉伯傳入我國的,我國各地使用的湯瓶壺,形狀大致相同。回族出售清真食品的攤販,常在招牌上畫一把“湯瓶”,作為“清真”的標誌。湯瓶原名洗壺,後來改稱“湯瓶”,還有個傳說:唐朝鼎盛時期,唐皇深夜夢見金鑾寶殿大梁突然倒塌下來,眼看金殿傾覆,正在這千鈞一發之際,隻見頭纏白布、身穿綠袍的一黑臉大漢,用右手一舉就把大梁頂了上去,使之回複了原位。這位大漢肩上搭塊毛巾,左手還提著一把洗壺。第二天,唐皇召集群臣圓夢。一位大臣說:“陛下,唐朝將來遇到困難還得靠西域回回幫忙呢。”唐皇不解:“愛卿,因何說起?”大臣答:“夢中的大殿是朝廷江山,托梁大漢是西域回回。頭纏白布、身穿綠袍是他們的穿戴,毛巾、洗壺是他們淨身的東西。”過了一年,邊塞一將反叛,黎民百姓受苦,唐皇忙派那位大臣到西域去求援。西域大將宛尕斯奉命帶兵五千火速支援。不到半年,就平息了叛亂。唐皇請求宛尕斯將軍和他的士兵留下來,並賜給作戰有功的官兵重金。宛尕斯經請示西域王同意,和一些願留的士兵留了下來。唐皇怕他們思戀故土,給他們納了親,又建築了一座大清真寺供他們禮拜用。唐皇還命令工匠,依照阿拉伯的洗壺模樣鑄造了金壺、銅壺,賜給他們作洗壺。因為是唐皇賜給的壺,並且似寶瓶形狀,所以稱為“唐瓶”。後來,因熱水一般稱為“湯”,取其諧音,“唐瓶”就變成了“湯瓶”。
“吊罐”是穆斯林做大淨用的。罐有金屬的,有木製的,有陶瓷的,吊罐底部有一個小孔,把盛滿水的吊罐掛在頭頂上方,取下小孔上的塞子,即可放水衝洗。
我國清真寺無論大小,都設有“水房”(沐浴室),備若幹湯瓶和吊罐及小淨池、大淨間,供上寺禮拜的穆斯林使用。
回族忌煙忌酒,提倡健身養性。因此,回族人一般身體較健壯,很多長者年逾七旬,仍身骨硬朗,精神矍鑠。回族人創作的“清”字壽歌:
清白的一生德性好
清爽的一身勤洗澡
清醒的頭腦睡得早
清新的空氣早晨好
清淡的飲食求溫飽
清潔的房間常打掃
清香的煙酒不沾好
清寧的環境不煩惱
清心的生活情欲少
清亮的眼睛人未老
(三)回族飲食
1.回族飲食三件寶
回族飲食三件寶,接人待客不用酒,油香饊子蓋碗茶,有吃有喝味道好。油香、饊子、蓋碗茶是回族在日常生活中和各類重大節日、婚喪嫁娶中的重要食物。
①油香。回族的油香種類很多,西北回族的油香有發酵麵淡味油香、甜味油香,還有燙麵油香等等。泉州、揚州等南方回族地區有糯米油香、地瓜油香等。回族在炸油香之前要洗大、小淨以保持“清真”。和麵時很注意用料,在發酵麵裏要適量調入香油、雞蛋,並摻入少量薄荷葉粉,炸甜油香還要摻入紅糖和蜂蜜,然後和麵攪拌均勻,揉成麵團,擀成大小一樣、厚薄均勻的圓餅狀,再用刀在中間切刻兩道。傳說,穆罕默德在創教時期,為避免宰一峰有功勞的駱駝,而在油香上切兩個刀眼來替代。後來,回民炸油香時,也要切兩刀。
回族在炸油香時,一般要請年長的、有經驗的人來掌鍋。同時還在油鍋旁邊放一碗冷水,以防未洗大淨的人進屋,意在清淨,吃油香時,要掰著吃。
②饊子。這道油炸麵食據傳已有一千多年的曆史。宋代文豪蘇東坡詩讚:“纖手搓來玉色勻,碧油煎出嫩黃深。”該詩把饊子的色香味概括無餘。回族的饊子股細條勻,焦酥香脆,做工考究。一般要在麵粉裏加入紅糖、蜂蜜、花椒、雞蛋、香油,然後反複揉壓,搓成粗條放在盆中“醒”一會兒。當油鍋熱時,左手四指並攏,纏上麵條數根,輕輕抻長,套在筷子上下鍋。回族的饊子看上去黃鮮鮮,聞起來香噴噴,吃起來脆甜甜,堪稱佳饌。
③蓋碗茶。“金茶、銀茶、甘露茶,比不上回族人的蓋碗茶。”蓋碗茶是回族茶文化的一大特色。蓋碗茶的花樣甚多,隨季節不同而變化。夏季以花茶為主,冬季以青茶為主,需要保健時可飲用“八寶茶”。八寶茶配料有白糖、紅糖、紅棗、核桃仁、桂圓肉、芝麻、葡萄幹、枸杞等,開水衝泡,茶味濃釅甘甜,飲用時將茶碗蓋與碗輕輕錯位,清香四溢,回味無窮。
回族喝蓋碗茶有一定的講究,喝時不能取下茶碗上麵的蓋子,也不能用嘴吹漂在上麵的茶葉,而是用碗蓋刮幾下,一刮甜,二刮香,三刮茶鹵變清湯。如果客人當著主人麵揭開茶碗蓋,撈出茶中的紅棗放入口中時,主人就明白了,這是客人已經喝好了茶,並要告辭的意思。
2.回族正宗宴席
“九碗三行”是回族的正宗宴席,一般在舉辦婚喪嫁娶的活動中,用這種宴席招待眾多的客人及親屬。“九碗三行”是指菜上九碗,每碗大小相同,排列成每邊三碗的正方形,無論從哪個角度看,都成三行,故曰“九碗三行”。
這種宴席不僅擺法有講究,上菜也有名堂。通常先上四個角的肉菜,稱之為“角肉”;然後上四邊的菜,其中對麵的兩碗,名稱要對應,稱為“門子”。“門子”菜就是菜名一樣,而花樣和原料可以有所不同,比如東麵是“丸子”,那麼西邊的菜也必須是“丸子”,但一邊可以用牛肉,另一邊則用羊肉,還可放雞蛋、木耳等以示區別。最後上中間那碗菜,一般放涼菜,講究的中間放火鍋。
“九碗三行”的菜都不用過油炸,而用蒸、煮、拌、烹製,原料有牛羊肉及白菜、豆腐、粉條、木耳、黃花、雞蛋、蔥花、辣子和其他蔬菜。這種宴席的主食是花卷、酥饃、米飯等,客人入席後,先倒茶,上幹果碟子,有葵花子、花生、水果糖、棗子、核桃、蘋果、饊子、小麻花、油果等等。稍吃些後,立即上“九碗三行”的菜。由於這種宴席的菜都不過油,且選料精細,像手抓羊肉、清燉羊肉、清蒸羊肉、羊肉燜肚飯等等都堪稱膾炙人口、富有回族地方特色,吃來爽口而不膩人,自有一番風味。
3.清真菜
清真菜風格獨具,鮮嫩清香,久食不厭,不僅為廣大穆斯林所珍愛,非穆斯林各族人民也喜吃樂嚐。清真菜與伊斯蘭教的關係十分密切。伊斯蘭教把家畜和其他動物分為可食和禁食兩類。反芻的、食草的獸類,吃穀子的禽類都能吃,比如牛、羊、駝、鹿、兔、雞、鵝、鴨、鳩、鴿以及水中的魚、蝦等。相反,食肉的、不反芻的凶猛獸類,食肉、性情凶暴的禽類都不能吃,比如驢、騾、狗、虎、豹、狼、鷹、鷂、豬等。
烹飪是文化的一種表現。《中國菜譜》清真風味分冊的編寫者認為,全國各地各種各樣的清真菜粗略統計也有兩千多種,《中國菜譜》清真風味分冊中共收集、整理了500多種,各地的清真菜又都具有各地的地方風味。
北京的清真菜講究爆、烤、涮。1903年擺粥攤起家的回族商販丁德山(號子清),從1914年起創辦以涮羊肉為主的東來順羊肉館,講究用最肥美的羊後腿等部位的精肉,一斤肉切成60片薄薄的肉片。佐料有芝麻醬、韭菜花、鹵蝦油、醬豆腐、辣椒油、醬油、蔥花、香菜等。這些佐料分別盛在小碗裏,各人按照自己的口味隨意調配。涮羊肉的關鍵就在於掌握“涮”的火候,不生不老,恰到好處。隻要夾起肉片在火鍋的滾水裏一燙,撈出來在自己隨意配製好的佐料中蘸一蘸,入口鮮嫩不膻,美味無比。
上海有一道慈禧欽定的“它似蜜”清真菜。傳說慈禧太後垂簾聽政時期,有一次,禦膳房的廚師用精羊肉、甜麵醬、白糖做了個清真菜,這個菜色澤紅潤、質地軟嫩。慈禧吃了,詢問廚師這叫什麼菜。這道菜剛試製出來,還沒來得及定名,廚師答不出名字來,靈機一動,隨口反問:“這個菜口味可好?”慈禧高興地說:“此菜甜而入味,它似蜜。”從此,“它似蜜”成了這道菜的名稱。
“它似蜜”從宮廷傳到了民間,如今在上海市洪長興清真飯店裏您就可以嚐到“它似蜜”這道宮廷菜。“它似蜜”製作方法:采用羊後腿精肉或者羊裏脊肉做主料,做菜的時候,先把精肉去掉筋瓣,切成1.5寸長、5分寬、半分厚的薄片,用鹽、甜麵醬、幹澱粉拌和上漿,用旺火把鍋燒熱,倒進生油至6成熱,下羊肉片並用筷子迅速撥散。油炸大約10秒鍾,見肉呈灰白色的時候撈出,倒在漏勺裏瀝去油。原鍋留油少許,把白糖、薑汁、香醋倒入,加進濕澱粉燒成濃汁,再把羊肉片倒入連翻幾個身,讓鹵汁緊包肉,淋上麻油就成了。
雲南清真菜風格獨特,特別是名聞遐邇的山珍“雞琮”,用清油加工的蘑菇,甜美滑潤兼備,鮮香脆嫩少有,不親口品其味難以領略其獨特風味。
寧夏灘羊肉鮮嫩肥美,不膻不腥。像蔥爆羊肉,製作快速,調料不多,清香四溢。寧夏廚師選用適齡的灘羊綿羯羊,按部位精製的全羊大菜,膾炙人口,久負盛名。更有新開創的“清真藥膳”,把美味的清真菜和醫藥療養結合起來,既強身健體,療疾去病,又品嚐了美味佳肴。當地“紅寶”枸杞與牛、羊、雞肉同烹,豔麗醇香,甜美可口,並有健身壯骨、益氣明目之功效。
西安的羊肉泡饃、蘭州的牛肉拉麵、青海的紅扒牛蹄、新疆的饢坑烤肉都是具有獨特清真風味的食品。
4.回族飲食禁忌原因
飲食禁忌是回族傳統生活習慣,這種傳統習慣來源於伊斯蘭教。《古蘭經》的規定,嚴禁食用自死的動物、動物流出的血、豬和非誦真主之名而宰的動物以及酒。伊斯蘭教之所以禁止穆斯林食用這些東西,是出於“重視人的性靈純潔和身體安全”。動物不宰自死或因疾病,或為衰老,或為中毒,其肉不可食;血液乃動物所需各種養分的輸送渠道,往往殘存有害物質,不可食;豬形態不佳,不擇食物,性情懶惰,是不反芻動物,故不可食。禁食“非誦真主之名屠宰的”動物,是因當時多神教徒殺牲畜時,必誦自己所崇拜的偶像名字。伊斯蘭教為了從思想上消除一切形式和意義上的多神崇拜,遂禁止食用誦偶像之名宰的牲畜,要求信徒宰牲時應誦真主的名字,以示區別。
至於酒,在伊斯蘭教初期僅限製用量,以不醉為限,後因有人酒醉出現貽誤正事、影響團結的行為,遂宣布為禁物,不可飲。同時提出,凡逢饑荒或形勢所迫、非故意地吃了被禁之物,也不算罪過。而且宣布,凡“大地上一切合法而佳美東西”均可食用。《古蘭經》對飲食禁忌隻作了原則性的規定,後由伊斯蘭教的聖訓和教法根據此原則作了具體詳細的補充,如規定食肉類的動物和食草而不反芻的動物以及鼠類等均不可食,凡是與酒一樣能麻醉或致毒於人的東西如鴉片、海洛因、可卡因等為禁品,均不可食,也不可種植、加工或販賣。
伊斯蘭教對飲食的禁忌是每個回族穆斯林必須遵守的。年深日久,代代相遵,現在伊斯蘭教的飲食規範已成為全世界13億穆斯林的共同生活習慣。
(四)回族服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