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斯蘭教創立不久,就通過“絲綢之路”傳入中國。一般認為,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阿拉伯帝國(中國史書稱“大食”)向中國派遣使者,這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標誌。
唐宋時期,一些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波斯商人通過海上和陸上的絲綢之路來到中國長安以及東南沿海的廣州、泉州、揚州等地經商貿易。他們在中國建立了清真寺,開展宗教活動,其中一些人在中國娶妻生子,留在中國,其後裔成為中國回族的先民。
公元13世紀後,隨著蒙古軍隊的三次西征和元朝的建立,一批批中亞、西亞信仰伊斯蘭教的軍士、工匠、商人、官員等來到中國,被稱為“回回”,這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的主要時期。元明時期遷入中國的伊斯蘭教徒,在與當地民族主要是漢族通婚後,吸收了漢族的文化,形成了使用漢語、穿著漢裝,又保持了伊斯蘭教信仰的民族——回族。同時還逐漸形成了東鄉、撒拉和保安等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
又經過數百年的時光,伊斯蘭教在新疆占據了主導地位,成為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烏孜別克、塔塔爾、塔吉克等六個少數民族信仰的宗教。
目前在我國56個民族中有10個少數民族是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我國穆斯林人數為兩千多萬,大多數聚居在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以及甘肅、青海、雲南等省。其他各省、市也有分布。這十個少數民族的發展曆史都和伊斯蘭教有著十分密切的關係,他們分別是回族、維吾爾族、哈薩克族、東鄉族、柯爾克孜族、撒拉族、塔吉克族、保安族、烏孜別克族、塔塔爾族。
一、回族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簡稱。“回回”一詞最早見於北宋沈括《夢溪筆談》。元代“回回”一詞的含義是伊斯蘭教信仰者的通稱。明代“回回”與“教門”開始聯係在一起,把回回信仰的伊斯蘭教稱為“回回教門”,簡稱“回教”,對伊斯蘭教徒稱“回回”人。清朝至民國年間凡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通稱“回回”。新中國建立以後,根據人民的意願,信仰伊斯蘭教的各民族,都確定了自己的族稱。“回回”這個名稱,成為回回民族(即回族)的通俗稱呼。
我國回族是以中亞細亞各民族為主要族源,並以移民遷徙方式和商業交流活動與漢族、蒙古族等其他民族的女子通婚而在中國境內逐漸形成的一個統一的、保持伊斯蘭文化傳統的民族共同體。回族族體的最早來源可追溯到公元7世紀(唐宋時期)來華經商留居的穆斯林“蕃客”後裔;回族主要來源是公元13世紀蒙古人西征以及元朝時期以各種身份從波斯、中亞細亞和阿拉伯等地大批簽發或自願東來的各族穆斯林,他們在元朝社會地位較高。
回族現有人口已超過981.68萬(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在中國55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滿族人口居第三位。回族也是中國分布最廣的一個少數民族,在寧夏、甘肅、青海、新疆、河南、河北、山東、安徽、北京、天津等省、市、自治區分布較為集中。回族群體的聚居區也以不等的人口數量和區域規模,零散地沿各交通要道和水利幹線輻射,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居住特點。在中國現有行政區中,約有96%的縣級行政區內都有回族居住。其中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回族人口約占全國回族人口的18%,占寧夏全區總人口的34%,故稱“中華回鄉”。
目前,全國共建立有1個回族自治區、2個回族自治州和11個回族自治縣,回族區域自治地方總麵積19.71萬平方公裏。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還恢複、新建了4個市轄回族區和143個回族鄉。
回族在千百年的曆史發展過程中,受伊斯蘭文化、中國傳統文化以及生活環境的影響,逐步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民族風俗習慣。回族社會絕大多數成員,把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看作是回族文化的“來源”的一部分。回族普遍信仰伊斯蘭教。回族穆斯林在口語中稱伊斯蘭教“伊斯倆目的教門”或簡稱“教門”。
回族有嚴格的飲食習慣和禁忌。回族成員大都十分熟悉“清真”一詞。清真在宗教意義上是指回族成員虔誠的伊斯蘭教信仰及其相關的宗教行為;在個人生活行為意義上是指講求心淨、身淨、居處淨和飲食淨。回族講求食物的可食性、清潔性及節製性,民間概括為“飲食淨”。回族與其他穆斯林民族創造和發展了中國清真飲食文化。
回族喜歡飲茶。早期回回穆斯林喜吃甜食,在中國茶文化影響下,形成了以甜味為特色的飲茶習慣,其中比較有名的是“三炮台”和“八寶蓋碗茶”。回族群眾喜歡唱“花兒”,民間有不少花兒歌手。回族視習武為“聖行”,其傳統體育項目主要有趕木球、摜牛、爬木城等。回族的傳統節日有開齋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日期分別在伊斯蘭教曆10月1日、12月10日和3月12日。回族通用漢語和漢文,但在日常用語和宗教活動用語中保留有阿拉伯語或波斯語詞彙。
從元代以來,在中國曆史上湧現出不少頗有影響力的回族人物。如詩人薩都剌、丁鶴年和馬世俊,散曲家馬九皋,大航海家鄭和,政治家賽典赤,清官海瑞,思想家李贄,學者馬自成、蔣湘南,民族英雄左寶貴,文學家丁澎,軍事政治家馬文升,畫家改琦,抗日功臣馬鴻賓,民國高級將領白崇禧,共和國前任副總理楊靜仁,“中國交響樂之父”(音樂指揮家)李德倫,相聲藝術家馬三立和史學大家白壽彝等等。
二、維吾爾族
維吾爾族人口有839.94萬(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其人口在中國少數民族中僅次於壯族、滿族、回族,居第四位。維吾爾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其中尤以喀什、和田和阿克蘇地區最為集中。另外,在湖南(桃源縣和常德市)、河南和北京等省市也有部分維吾爾族聚居。
“維吾爾”是維吾爾族自稱“Uyghur”的音譯,具有聯合、同盟、凝結的意思(拉施特《史集》第1卷)。“維吾爾”一名最早見於漢文史籍是在公元4世紀的《魏書·高車傳》,被譯寫為“韋紇”,是指高車部落聯合體中的一個部落。公元7世紀開始稱作“回紇”(《新唐書》卷217),公元788年又改譯為“回鶻”(《資治通鑒》卷233),這個稱呼一直延續至宋及五代。元明時期一般譯為“畏兀兒”,1934年民國新疆省政府正式規定“維吾爾”為漢譯民族名稱。
維吾爾族是早期回鶻人的後裔,信仰伊斯蘭教。維吾爾族是一個多源民族,最主要的來源有兩支:一支是來自蒙古草原的回紇人,另一支是南疆綠洲上的土著居民。這兩部分人於公元840年大規模彙合,至16世紀初完全融合完成。在漫長的曆史發展過程中,維吾爾族人民用勤勞和智慧創造了優秀的文化,有著獨特的民族風情。
維吾爾族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民族,有經營農業的悠久傳統,他們根據新疆的地理環境,發展了綠洲灌溉型農業。維吾爾族的先民開墾了綠洲,修渠引水,並發明了“坎兒井”這一獨特的地下引水係統。小麥是維吾爾族農家普遍種植的農業作物。新疆的自然條件利於種植棉花,維吾爾族先民在1000多年前就開始植棉,其中長絨棉質地優良,最為有名。種植瓜果是維吾爾族的特長,主要有葡萄、哈密瓜、西瓜、香梨、石榴、櫻桃、無花果等。
新疆的維吾爾族有11%的人口居於北疆。北疆的維吾爾族主要經營畜牧業,出產的細毛羊、伊犁馬、焉耆馬等非常有名。維吾爾族有著悠久的手工業傳統,在冶金、雕玉、紡織、釀酒和皮革加工等方麵有一定成就。新疆在絲綢之路的商道上,因此維吾爾族也有著較為悠久的經商傳統,發展了“巴紮”(集市)的貿易形式。葉爾羌(今葉城)、喀什、阿克蘇和哈密都是傳統的商業中心。
維吾爾族傳統服裝極富特色:男子穿“袷袢”長袍,斜領,無紐扣,用長方絲巾或布巾紮束腰間;農村婦女多在寬袖連衣裙外麵套對襟背心;城市婦女現在已多穿西裝上衣和裙子;維吾爾族男女都喜歡穿皮鞋和皮靴,皮靴外加膠質套鞋;男女老少都戴四楞小花帽;維吾爾族花帽有用黑白兩色或彩色絲線繡成的民族風格圖案,有些還綴有彩色珠片;婦女常以耳環、手鐲、項鏈為裝飾品,有時還染指甲,以兩眉相連形式畫眉;維吾爾族姑娘以長發為美,婚前梳十幾條細發辮,婚後一般改梳兩條長辮,辮梢散開,頭上別新月形梳子為飾品,也有人將發辮盤係成發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