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縣大部分地區平均海拔在2000米以上,最低為1736米,最高的董家嶺海拔達2664米。從地貌上看,山脈無明顯走向,基本上以鎖南壩縣城為中心,向四周延伸,屬切割破碎的黃土地貌。山坡陡峭,切割較深,懸崖絕壁處處皆是。坡陡溝深,呈“V”形狀,“隔溝能說話,握手走半天”是這種狀況的真實寫照。由於自然因素及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影響,土壤表層腐殖質積累較少,土質貧瘠,保肥、保水能力差,抗旱性能更弱。這裏冬天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4.9℃,夏季平均氣溫隻有15℃左右,絕對最高氣溫為28.8℃,極端最低氣溫為零下22℃。無霜期年平均為138天,全年日照時數2500小時以上。降水偏少,分布不均。年自然降水量一般為200~500毫米。幹旱是該縣最常見、最嚴重的自然災害。
全縣有耕地39萬多畝,其中山坡地31萬多畝,占總耕地麵積的83%。經濟以農業為主,糧食作物主要有小麥、玉米、豆類等;經濟作物主要有油菜、胡麻等;經濟林果主要有大接杏、桃梨、花椒等;畜類主要有牛、馬、羊、騾、驢等。
東鄉族語言屬阿爾泰語係蒙古語族,東鄉族的詞彙中,漢語借詞較多,也有不少突厥語、阿拉伯和波斯語借詞。現在使用的是漢文,絕大部分群眾懂漢語。
東鄉族信仰伊斯蘭教。東鄉族的節日與其他信仰伊斯蘭教的民族相同,主要有三大宗教節日,即爾德節、古爾邦節和聖紀節。東鄉族除了非常重視伊斯蘭教節日之外,也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節日的夜晚,青少年們手舉火把跑出村莊,漫山遍野奔跑。一個個大火把排成長龍,在茫茫夜色中翻騰飛舞,異常壯觀。老年人及婦女則站在村頭觀望。據民間傳說,火色愈紅,小麥和胡麻就會大豐收。
五、柯爾克孜族
中國境內約有16.08萬柯爾克孜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我國柯爾克孜族主要分布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其餘散布在伊犁、塔城、阿克蘇和喀什等地區。此外,在黑龍江省嫩江流域的富裕縣境內也居住著數百名柯爾克孜族人。
柯爾克孜族有著悠久的曆史和璀璨的文化背景,以熱情好客聞名於世。早在公元前3世紀,柯爾克孜族先民就已遊牧生息於葉尼塞河上遊地區,曾隸屬於匈奴,後來一部分人遷入新疆天山地區居住。該居住區於公元7世紀正式納入唐朝版圖。
“柯爾克孜”是該民族的自稱。漢文史籍曾稱之為“鬲昆”(“隔昆”)“堅昆”“紇骨”“黠戛斯”“轄戛斯”“黠戛司”“紇裏迄斯”“吉利吉思”“乞兒吉思”“布魯特”等。1935年4月,柯爾克孜族作為該民族的正式名稱,經由新疆省第二次民眾代表大會通過。
目前,柯爾克孜族大部分人信仰伊斯蘭教。居住在新疆額敏和黑龍江省富裕縣的柯爾克孜族受蒙古族影響,信仰藏傳佛教。柯爾克孜語屬阿勒泰語係突厥語族,有皆蓋、特斯開兩種方言。詞彙的多源性是柯爾克孜語的一個特點。
成立於1954年7月14日的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位於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西南部,自治州境域遼闊,資源豐饒。全州總麵積7.09萬平方公裏,下轄阿圖什市及阿克陶、烏恰、阿合奇三縣(均為邊境縣市),共有38個鄉鎮,有柯爾克孜、維吾爾、漢、塔吉克、回等11個民族。1997年統計數,全州共有人口42萬人,其中柯爾克孜族12.4萬人,占全州人口的29.5%,為全國柯爾克孜族的80%左右。阿圖什市位於自治州中部,是自治州首府。烏恰、阿合奇兩縣的主體民族均為柯爾克孜族;阿圖什市北部、阿克陶西部山區的居民也以柯爾克孜族為主。自治州北部和西部與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兩共和國接壤,邊境線長達1170千米,有吐爾尕特和伊爾克什坦木兩個邊境口岸。
克孜勒蘇柯爾克孜自治州境處昆侖山、天山兩大山脈和帕米爾高原的交彙處,境內群山聳峙、峰巒疊嶂,山地麵積占90%以上,平均海拔高達3000米以上,享有“冰山之父”稱譽的慕士塔格峰及公格爾九別峰的海拔均高於7500米。自治州地處亞歐大陸腹地,遠離海洋,屬幹旱少雨的大陸性氣候。由於境內山地眾多,地形複雜,氣候的垂直差異十分顯著。海拔2000米以下的平原地帶,屬暖溫帶;海拔3000米以上的山地,屬高寒冰雪帶。平原與高寒地帶有中溫帶和寒溫帶。年平均氣溫山區為6.8℃,平原地區為13.2℃;年平均日照2760小時;平原丘陵地區年降水量為70~120毫米,山區降水量為200~260毫米;平原無霜期為200~240天,山區隻有120天。地形特點與氣候因素的疊加,孕育出風情迥異的地理人文景觀,既有冰雪塵封之山川,也有水草豐美、氣候涼爽之高山牧場,還有宜耕宜牧的山間穀地和生機盎然的沙漠綠洲。
崇山峻嶺的皚皚積雪,不僅涵養了豐富的水源,而且也發育了眾多的河流和高原湖泊。自治州境內較大的河流有克孜勒蘇河、托什幹河、蓋孜河、庫山河、恰克瑪克河、布穀孜河,年徑流總量達80億立方米,並蘊藏著346.8萬千瓦的水力資源有待開發。可供開發的地下水資源達6.4億立方米。豐富的水利資源,不僅為山間穀地與平原綠洲提供了充沛的灌溉水源,也為自治州水電事業的發展提供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珠玉般散落的高原湖泊,則與雪山冰峰交相輝映,構織出一幅風光別具的高原景觀。
自治州現有耕地65萬畝,海拔1500米以下的綠洲平原與山間盆地是重要的農業區,作物可一年兩熟或二年三熟,主產小麥、玉米、水稻、棉花等,還盛產甜瓜、西瓜、葡萄、巴旦杏、蘋果等瓜果。阿圖什所產無花果以其汁甘味美而馳名遐邇,木納格葡萄、胡安納杏則久負盛名,碭山梨、紅富士蘋果的品質也很好。
自治州有草場麵積5000萬畝,可利用草場麵積4590萬畝,優質草場1330萬畝,人工草場16.7萬畝,生長著黃花、苜蓿、茵陳蒿、孤茅草、旱麥草、三葉草、蘇丹草、聚合草、沙打旺等牧草,載畜量達300萬頭以上,放養著綿羊、山羊、黃牛、犛牛、馬等牲畜,是自治區重要的牧業基地。林地麵積84.3萬畝,主要分布在山區,雲杉、落葉鬆、樺柏等生長在山裏;白楊、胡楊、柳、榆、沙棗、紅柳等生長在平原丘陵地區。自治州境內生長著雪蓮、黨參、阿魏、甘草、當歸、貝母、野紅花、麻黃、大黃等多種藥用植物。山區則有著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生活在雪山上的雪雞、雪豹、棕熊以及生長在崇山峻嶺中的盤羊、青羊、猞狸等均屬國家一、二級保護動物。
自治州礦產蘊藏豐富,品種較為齊全。已探明儲量的有鐵、銅、鉛、鋅、鹽、煤等。其中鉛、鋅儲量全疆第一;鐵礦石儲量1.5億噸,居南疆首位,具有發展能源、建材、有色金屬等工礦業的優越條件。
六、撒拉族
撒拉族是古代西突厥烏古斯部撒魯爾的後裔,有人口10.45萬人(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數據)。主要聚居在青海省循化撒拉族自治縣和化隆回族自治縣黃河穀地,以及甘肅省積石山保安族東鄉族撒拉族自治縣大河家鄉一帶。部分撒拉族散居於青海省的西寧市及黃南、海北、海西等州和甘肅省夏河縣、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烏魯木齊市、伊寧縣等地。
撒拉族自稱“撒拉爾”,在漢文史籍中還有“撒拉兒”“沙剌”“撒剌”等多種寫法,因信仰伊斯蘭教,又被稱為“撒拉回”,當地其他民族稱之為“撒拉”。
撒拉族人在體質上保存著許多突厥人的特征,他們身材高大健壯,麵部長而呈紅色,高鼻圓眼;男子多發,留長胡須,具有果敢剛毅、好習武射箭的民族性格。根據曆史學家考證,撒拉族先民是西突厥烏古斯部的撒魯爾人,元朝時期從中亞東遷,定居到循化已近800年的曆史。經過長期的發展,從周圍回、漢、藏等民族中不斷吸取新鮮血液,擴大民族主體,逐漸形成祖國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個新的共同體——撒拉族,其形成時限約在明代中葉。
撒拉族有自己的民族語言,屬阿爾泰語係突厥語族西匈語支烏古斯語組。撒拉族在曆史上曾使用以阿拉伯文字母為基礎的撒拉文,本民族稱之為“土爾克文”。
撒拉族的風俗習慣雖然和周圍回族相似,但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受特定社會經濟環境的影響,形成了獨特風格。撒拉族人聚族而居,自成區域,因此,血緣較近的“阿格乃”和“孔木散”(家族組織)居住在同一區域,雖與回族同信一教,由於居住區域分明,宗教活動的界限也很清楚。撒拉族對住宅曆來十分講究,庭院建築別致,配置精巧,工藝細致。
撒拉族的主要糧食為小麥、青稞、蕎麥,製作的方法頗為講究,有饅頭、麵片、拉麵、散飯、攪團等許多品種。副食主要為牛、羊、雞肉和各種蔬菜瓜豆。逢有節慶或宴請賓客,則炸油香、饊子,吃手抓肉。撒拉族喜歡喝奶茶和麥茶,家家備有茶壺和蓋碗等茶具,而且撒拉族人還十分講究製茶方法和飲茶禮節。
撒拉族人在服飾上與回族人大致相同。成年男子頭戴白色或黑色圓頂帽,夏天愛穿白汗褡、青夾夾(白襯衫上套一個黑坎肩)。冬天喜歡穿皮襖,老年男子則常穿兩側開衩的長衫,做禮拜時頭纏“達斯達爾”(纏巾)。女子頭戴蓋頭,少女和少婦戴綠色的,青壯年婦女戴黑色的,老年婦女戴白色的;年青女子喜歡穿顏色鮮豔的大襟上衣,外套黑色或紫色坎肩,下身穿長褲,腳穿繡花鞋;中老年婦女的服裝多為顏色素淨的大襟夾棉長袍。另外,撒拉族婦女還喜歡戴戒指、手鐲、耳環等飾物。
撒拉族民間流傳著許多以說、唱為主的口頭文學,包括神話傳說、故事、寓言、諺語和撒拉曲、宴席曲、“花兒”等多種形式。關於撒拉族先民輾轉遷徙的傳說,至今仍在民間廣泛流傳。撒拉族民歌內容十分豐富,曲調高亢悠揚,節奏自由奔放,深受群眾喜愛。民間樂器以“口細”最具特色。“口細”一般以銅或銀製成,長約半厘米,小巧玲瓏。吹奏時音量較弱,音符起伏不大,但其聲如泣如訴,纏綿動人,為撒拉族婦女所鍾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