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朱元璋與農民(2 / 3)

從這段對話中可知,朱元璋對劉伯溫的寬仁之說大不以為然。劉伯溫滿腹經綸,精通天文地理,在朱元璋爭奪天下的角逐中,他是最得力的謀士之一。此一點上,他與朱元璋的關係,猶如張良之與劉邦、諸葛亮之與劉備。顯然這一次談話,劉基的回答“不稱上意。”朱元璋農民出身,幾乎是文盲,後來,在打天下與治天下的過程中,他雖然學到不少東西,但他的經驗多於知識。盡管他常常表現出思賢若渴的態度,但骨子深處對讀書人始終抱有戒心。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一詞中,對秦皇漢武、唐宗宋祖,以及成吉思汗的文采缺失表示了嘲笑。而朱元璋,則連讓他嘲笑的資格都沒有。

客觀地講,劉伯溫說出“寬仁”二字,隻是點出題目,下麵隻要朱元璋問他一句“如何實施寬仁?”相信劉伯溫一定會有一篇對症下藥的宏論。但朱元璋並沒有問他,而是劈裏叭啦自己講了一通,捎帶著還把這位“國師”譏諷了一句“舍此而言寬仁,是徒有其名。”

5、皇帝與國師——既相生又相剋

在中國的古代,君臣晤對,是產生治國方略行政智能的最好方法之一。皇帝與國師,既相生,又相克。相生之時,則君臣融洽,國泰民安。這方麵最好的例子,是唐太宗李世民與師相魏征,一部《貞觀之治》記述甚詳。若君臣相克,則天怒人怨。嬖幸之徒趁機以讒言獲寵,到頭來吃虧的還是老百姓。當然也有一種皇帝,對“國師”非常尊重,常常不恥下問。如漢文帝把賈誼請來徹夜長談,結果是“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此種皇帝,徒落笑柄而已。

檢點明朝典籍,不難看出,朱無璋雖然經常與大臣晤對,但討見識聽意見的時候極少,大多數時間都是他發表宏論,臣下惟有諾諾而已。

不過,仔細研究朱元璋的一些“最高指示”,還得承認,這個皇帝心裏頭始終還是裝著老百姓的,上麵引述的他與劉伯溫的晤對,他不問青紅皂白把劉伯溫揶揄一通固然不對,但他對於“寬仁”的引申,倒真是頗有見地。他認為寬仁過於空落,是讀書人的酸語。對於老百姓來說,最重要的是實惠。

6、政治需要想像力,但朱元璋恰恰缺少

我曾經說過,政治是一門藝術,要想作好它,不但要有激情,更要有想象力。張居正推行的“一條鞭”法以及鄧小平倡導的“一國兩製”,都是改革中政治想象力的典範。朱元璋缺乏想象力,可舉兩例。一是曾有大臣向他建議象前朝那樣,給江西龍虎山的張道人“天師”稱號,朱元璋斥道:“天至高無上,怎幺可能還有老師?”第二是他的詠雪詩,有這幺兩句“黑狗身上白,白狗身上腫”。這詩句比起毛澤東的詠雪詩句“飛起玉龍三百萬,攪得周天寒徹”,則不可同日而語了。

縱觀明朝的一些國策,朱元璋少有創見。他開創的大明王朝,說得準確一點,隻是“開”而非“創”。我們說一個帝王應有雄才大略,這是統而言之。若分開來說,則開國應有雄才,創業則需要大略。朱元璋是雄才有餘,而大略不足。立國之初,他不遺餘力推行製度建設,也隻是恢複帝國的秩序而非給新的王朝注入詩意。他是一個非常務實的人。他希望他的國家穩定而富裕,士農工商各有所務,田野多農夫而城市少流民;每一個臣民都充滿至高無上的道德感,都必須心存敬畏。

7、朱元璋道德治國的提倡者

朱元璋是道德治國的極力推行者,在他看來,所謂道德,最緊要的兩個字是忠與孝。張居正寫過一副對聯:“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讀書種田。”這位大明王朝最為卓著的政治家,雖然比朱元璋晚生了兩百多年,但他對這位開國皇帝的思想,可謂體會至深。今天,我們參觀那些江南的古村落,經常看到門楣上書有“耕讀傳家”這四個字。毫無疑問,這是明代的遺風。忠臣與孝子、儒士與農夫,這四種人,在明代大受推崇。

今天,我們常說中產階級是社會穩定的基石,這是西方的觀點。盡管在其衍變過程中增加了不少人文的內容,但其發端仍是經濟學上的考量。而六百多年前的朱元璋,卻是依靠忠臣孝子與儒士農夫作為中堅力量來穩定社會的。這四種人非但沒有共同的經濟基礎,貧富之間甚至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們都有著共同遵循的道德準則。這在今天來看簡直不可思議,但在朱明王朝時期,每一個人都必須象聖賢那樣,強迫自己建立起道德優越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