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一曲化蝶訴情殤(2 / 2)

聶小倩不得不未語先笑,舉手投降:“是姐姐的不是,在這裏給妹妹陪個罪。”

解釋就是掩飾,她索性就沒有解釋,幹脆利落給道了個歉。

這不,她這一柔聲道歉,王瓊英就無法再嗔怒下去了。

王瓊英問過聶小倩的近況,說了會體己話,然後想起王老夫子的前倨後恭,好奇之下問了聶小倩,想要知道聶小倩究竟做了什麼,讓王老夫子那等頑固不化的老冬烘都能順了下來。

聶小倩隨即說了寫對聯的事情。

王瓊英畢竟年少,未能如王老夫子那般深刻的體會到那幅對聯的道理,不過聶小倩姐姐,身為妹妹,姐姐能有這如此大才,自然是哼哼得幾聲,與榮有焉的說道:“對那等老頑固,就是要用真正的才學好好教訓教訓他們,方能老實下來。”

聶小倩不禁莞爾一笑,王瓊英人前頤指氣使,大小姐脾氣十足,在她麵前往往往流露出少女活潑調皮的一麵。

王瓊英調侃了王老夫子一句,轉眼,視線落在了聶小倩的竹籃子上。

聶小倩注意到她眼神裏炙熱的目光,當即笑道:“看來瓊英妹妹想念姐姐的話是假,想念姐姐手裏的文稿才是真。”

“王瓊英對姐姐是日思夜想,順便想一想姐姐所寫的本子。”王瓊英狡黠一笑答道,那邊,手就伸到竹籃子裏去了。

聶小倩寫的這一部小說,時間上花費更大,所以王瓊英取出來的是一疊比《上錯花轎嫁對郎》還要厚上許多的文稿。而第一張,赫然隻有“梁祝”兩個秀逸的大字。

“姐姐這本子裏的梁祝,可是說的義婦塚,地裂、入墳、化蝶的故事?”

王瓊英是個喜歡看小說聽故事的,梁祝是民間流傳了上千年的傳說,雖不至於家喻戶曉,卻也很多人都知道,而且早在明以前就有了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戲劇出現,叫《祝英台死嫁梁山伯》。

她一看到“梁祝”二字,很容易就聯想到了梁山伯與祝英台上去。

“是的。”聶小倩點頭答道。

她再一次從情字著筆,繼續譜寫淒豔絕美的愛情戀歌。

上一部的《上錯花轎嫁對郎》是開拓,這一次的《梁祝》是鞏固,路子是絕對清晰的。

《祝英台死嫁梁山伯》在她的記憶中也是有的,隻不過這一出戲劇,情節比較簡單鬆散,與時下的詞話小說都是大同小異的一個模式,有很大的時代局限性。

所以腦中裝有無數梁山伯與祝英台各種版本故事的聶小倩,對推陳出新,重新演繹,敷衍出更加豐滿動人的梁祝傳說,是抱有十足信心的。

港台版的,在梁祝的悲劇來臨之前,惡搞成分太重,偏向輕喜劇化,模式太過超前,雖有可取之處,但恐怕很難為這個時代的“古人”所接受,所以聶小倩並沒有從中擷取太多,她拿來最多的是何董電視劇版的。

這一版舊瓶裝新酒,用現代化的語言來說就是,既傳統又不失先進性。

英台求學有誌量,女扮男裝入書院。

三載同窗情如海,山伯難舍祝英台。

一曲化蝶訴離殤,淒婉千秋成絕唱。

都道是生死苦戀,這便是梁祝情緣。

王瓊英閱讀文稿,看到抬頭這帶有嚴重劇透感的行文詩,沒有抱怨,因為這本就是一出眾所周知的悲劇。

聶小倩寫的這一部《梁祝》,前大半部是清新淡雅的,隻有到後麵才會出現淒美委婉。當然,即便是清新淡雅也有於無聲處之驚雷,波瀾起伏,才有看頭。

淒美委婉,梁山伯的深情,祝英台的堅貞,自然是動人情殤,讓這個亙古傳揚的愛情故事既超凡脫俗又令人信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