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陸渾關清兵大剿匪 河南府奉旨迎聖駕(1 / 3)

洛陽,東臨嵩嶽,西望潼關,北靠邙山,南對伊闕,橫跨伊、洛、瀍、澗四條河流;縱連汴、鄭、洛、陝四大州郡。黃河挾八百裏秦川古韻東出峽穀,敞開胸懷,擁抱中原大地;伊洛裹五千年河洛文明北顧山巒,放慢步履,沉澱四書五經。於是乎道、儒、佛、理植根發祥於斯,九十六位皇帝君在此臨天下。洛陽因居洛水之陽而得名,是中國“六大古都”之首,是聞名中外的曆史文化名城,華夏十三朝古都。夏商以來,文明古國城邑出現,洛陽即為屈指可數的大都市。西周初年,周武王率領雄師伐紂,會師於孟津,以周代商。武王功成早逝,其子成王在洛陽定鼎,名為“郟辱”,周公在洛陽營建“王城”,稱洛陽為“洛邑”。到平王東遷,定洛陽為東周國都。及至戰國,國都始有“洛陽”稱謂。東漢光武帝劉秀中興漢室,定都洛陽,改“洛”為“雒”。曹魏以洛陽為都,西晉、北魏繼承衣缽,複稱“洛陽”。隋朝重新統一華夏,在洛陽建都,先後稱其為“東京”或“東都”。李世民平王世充於洛陽,稱其為“洛陽宮”、“東都”、“神都”、“東京”,武則天長期在洛陽號令天下,統治八方。五代時曾建都洛陽的後梁稱其為“西都”、後唐稱其為“雒京”。後晉、北宋均稱其為“西京”。明朝光宗皇帝名字朱常洛,為避諱“洛”字,又改“洛”為“雒”。清代迄今,仍稱“洛陽”。經專家論證,確認曆史上曾先後有夏、商、西周、東周、東漢、曹魏、西晉、北魏、隋、唐、後梁、後唐、後晉計十三個朝代在此建都。

話說光緒二十七年秋天的某日,在西安至洛陽的官道上,一匹快馬馱著信使正風馳電掣般向洛陽古都狂奔,天剛剛下過雨,官道上偶爾還有積水和泥坑,馬蹄濺起的水點、泥點紛紛落在躲避不及的行人身上,信使全然不顧,老百姓不敢吭聲。快馬衝過夜雨閃電,迎來晴日朝霞,瘋一般在雨瀟瀟、風蕭蕭的古道上疾馳。光緒皇帝和慈禧太後在西安躲避了一年之後準備途經洛陽回鑾北京。傳旨的快馬日夜兼程,要盡快把這個消息送給河南知府文悌,讓他收拾好洛陽行宮,早早做好迎駕的準備……與此同時,洛陽團總朱至貴受文悌委派帶領隊伍到嵩縣陸渾去剿匪,行至龍門山前的古道上,朱至貴正洋洋得意之間,忽然聽到“哈哈……爺爺候你多時了”的大叫聲,沒有想到竟然在這裏遇到了劫路的強人。朱至貴驚魂未定,順著聲音望去,隻見山腰上站著兩個彪形大漢,一個身材高大騎馬拿刀,一個虎背熊腰,手持盤龍鐵棍,威風凜凜,令人望而膽寒。隨從的官兵不敢上前,用弓箭遠遠射去,欲傷兩個大漢的性命。兩個大漢全然不懼,用兵器撥落羽箭,從山坡上衝將下來刀與棍上下翻飛,弓箭根本傷不到他們,繼而縱身躍起,飛出數丈之遠,落在官兵隊伍裏邊殺將起來,刀劈人頭如同切瓜,盤龍鐵棍越掄越快,人越戰越勇,如入無人之境。兩個大漢在人叢中時而躍起,時而匍匐,殺得非常痛快,上百名官兵不抵兩個強人。副團總大怒,手舉雙劍去迎強盜,那個持棍大漢騰空躍起,從擂鼓台上飛撲下來,大喝一聲:“誰敢與你響棒槌爺爺對陣?”

說時遲,那時快,盤龍鐵棍已向副團總的頭上砸來,副團總急忙舉雙劍相迎,隻聽當啷一聲,山穀回響,一把劍早被打落在地,副團總覺得虎口發麻,頭懵眼花,眼看性命不保,打馬欲奪路逃生。那大漢見其逃跑,彎腰拾起一把刀用力擲去,可惜隻刺穿了副團總的衣服,未曾傷其性命。朱至貴見狀急忙揮刀上前搭救副團總,那個拿刀大漢放馬過來,副團總取下刺穿衣服的寶劍,再一次揮舞雙劍擋住大刀,未戰三合,副團總已覺抵不過強盜功夫,隻好且戰且退,拿刀大漢從腰間悄悄取出飛石“嗖”地一聲,把副團總打下馬來。眾清兵抬起副團總就跑,拿棍大漢腳棍並用飛將起來,且大聲喝道:“小子,還不快快受死!”這一聲大喝如同晴天霹靂,竟然把清兵嚇得魂飛膽喪,竟然把副團扔在地上各自逃命,大漢追至跟前手起棍落,要斃副團總性命。朱至貴急忙上前拚死擋住,幾個清兵又將副團總扶上馬,朱至貴護著副團總急急後退,這時兩個大漢躍馬追來,其中一個大漢的飛石百發百中,打得清兵狼狽逃竄,根本抵擋不住,副團總腿上又中一石,不禁歎道:“不料將死於此啊!”

副團總眼看性命不保,朱至貴驚惶失措間認出了強盜的身份,那兩個強盜不是別人,一個是飛石將曹鳳甲,一個是響棒槌王太。朱至貴在沒有中舉之前曾經拜曹鳳甲為師學藝,王太是曹鳳甲的隨從,因此認得。朱至貴急忙叫道:“那不是師父和王太師叔嗎?師父和師叔不要傷了副團總性命,我是洛陽朱至貴啊。”

曹鳳甲聽到有人喊他師父,又聽到“朱至貴”三個字,仔細一看果然是自己的徒弟朱至貴,頓時紅了臉麵,急忙喝道:“賢弟住手,財物留下趕快撤退!”隨著曹鳳甲的喝聲,王太也認出朱至貴來,並不與其答話,扭頭準備撤離,這時一個持洋槍的清兵突然對準王太背部開了一槍,王太沒穿盔甲,子彈射中了王太的臂膀。王太大怒欲折回來斬殺清兵,被曹鳳甲攔住,曹鳳甲狠狠地擲出一枚飛石,那清兵已經腦漿迸裂,倒地而亡,曹鳳甲和王太轉眼之間消失在龍門山擂鼓台的叢林之中。

這個擂鼓台坡,在龍門口的險峻之處,坡上道路崎嶇,素稱一線天。和平年代一線天是南北商賈必經之路,戰亂之時為兵家必爭之地,一夫當關萬夫莫開。朱至貴救下副團總,稍事休息,繼續向嵩縣陸渾關方向前進。副團總迷惑不解地問道:“大人,是什麼人如此膽大妄為,敢在龍門口劫路,難道他們不怕知府大人治罪嗎?”

“知府也不治罪於他們,今天這個事情就當沒有發生過,千萬不要聲張。我想師父曹鳳甲肯定不知道是我朱至貴剿匪從這裏經過,如果知道,他是不會劫掠我們的。”曹鳳甲確實不知道是朱至貴路過龍門口,張黑子的侄子張治公當時負責為王天縱的隊伍放風,為了幫助南山土匪他編了個謊話,跑到曹鳳甲那裏說文悌給慈禧太後置辦了豐厚的壽禮,要經過龍門口運送洛陽,如果老將軍出馬可以人不知鬼不覺地劫下壽禮。曹鳳甲對慈禧恨之入骨,聽到這個消息就帶領王太去劫壽禮,沒有想到遇到的竟是自己的徒弟朱至貴,二話不說急忙撤離。

離開龍門險要之地,一邊行軍,朱至貴一邊詳細向副團總介紹曹鳳甲的情況:曹鳳甲是洛陽南白沙人,自幼不愛讀書愛習武,虎背熊腰,兩眼炯炯有神,據說是黑虎星下凡。他自幼喪父,家道貧寒,經常吃不飽飯卻酷愛習武,十四歲練習弓馬,善使使一把鐵杆大刀,武功十分厲害。十五歲那年,聽說龍門山上有猛虎傷人,便提了大刀,借了別人的馬匹,隻身去山上打虎。來到龍門山,但見山高林密,路斷人稀,並不見老虎蹤影,就麵對龍門山大叫起來:“老虎在哪裏?老虎在哪裏?出來受死!”那老虎幾天沒有吃人,正餓得要命,聽見山下有人說話,便飛一般向山下奔來。老虎鑽出密林,看見人和馬不由分說就撲了上去。曹鳳甲平時腰間常有一個布囊,裏邊裝有圓石三十枚,以石傷人,百發百中,百步之內,絕無虛發。他看見老虎撲來,急忙以飛石擊之,誰知老虎和人不一樣,連中兩石,仍然不肯後退。曹鳳甲急忙站立馬步,橫刀相迎,也是老虎該死,居然撲在了刀上,立時開膛破肚,匍匐在地,掙紮幾下,一命嗚呼。曹鳳甲哈哈一笑把血淋淋的老虎背下山坡放在馬背上,牽了馬大搖大擺而回。一路上百姓們聽說曹鳳甲殺了老虎,無不歡呼雀躍,圍住觀看。曹鳳甲因此名聲大振,成為河洛大地上的英雄人物。

在洛陽縣和登封縣交界處有個馬河灣,這裏有一個和曹鳳甲同年同歲的人名字叫溫發魁,也是自幼習武,善使一杆銀槍,槍法極好,曾以槍捕殺金錢豹數十隻,一時之間洛陽、登封兩地居然沒有了豹子出沒,於是溫發魁就有了一個綽號叫降伏豹。曹鳳甲曾經與溫發魁多次比武,兩個人武功不相上下,遂焚香結拜,溫發魁為兄,曹鳳甲為弟,一虎一豹殺遍中原無敵手,英雄豪傑多來結識。那曹鳳甲手下有兩個隨從,功夫都很了得,馬前殺手葛瑞,是曹鳳甲的同村街坊,此人身材瘦弱,腰細如蜂,麵如女人。他自幼尚武,身輕如燕,飛簷走壁,常陪曹鳳甲練武,有短劍兩把,名曰雌雄飛燕劍,一把手使,經常藏於袖內,可以脫手飛行,出手猝不及防,傷人直取咽喉;一把係於辮稍,匿於腰間,關鍵時刻短劍隨辮稍飛舞,隨心所指,刺眼不刺鼻,刺心不刺背,如螞蜂傷人,行蹤不定,因此人稱賽馬蜂。馬後護衛就是大戰副團總的王太。王太是龍門南王山寨人,五短身材,天生一副娃娃臉,善使一根黑鐵盤龍棍,有萬夫不擋之勇,作戰之時腿棍並用,一路有聲。這王太自認武功不及曹鳳甲,甘心情願給曹鳳甲當了馬夫,一根盤龍鐵棍,能擋住一條去路,如若依棍騰空躍起,可摘丈八桃梨,平地飛奔行走,可追奔馬尻尾,行起路來,不聽腳步聲,隻聞鐵棍響,因此人稱響棒槌。

曹鳳甲是洛陽一帶的武林高手,在沒有考上武舉人的時候,經常練武,一個人能把打穀場上的石滾舉起來,還能把牛車從山溝裏拉上山坡。有一年曹鳳甲到登封去拉煤,因為路窄牛車過不去,他一隻手提著車軸,隻用一轍路走了二百米遠。曹鳳甲是鹹豐年間在河南省省會開封府考中的武舉人,他為人忠厚有膽識,力大無窮,因為長得相貌醜陋,平時給皇帝把守後門,人們稱禦後轄。轄,在滿語裏是侍衛的意思。曹鳳甲在校場比武考武舉人的時候,老鄉溫發魁是他的場上對手,兩馬相遇,刀槍相擊,溫發魁挺槍刺來,竟然把曹鳳甲的大刀挑落在地,並用銀槍凶猛地向其刺來。在這生死緊要關頭,曹鳳甲急中生智,用腳將大刀挑起,手接大刀與溫發魁大戰一百多個回合不分勝負,最後又將溫發魁的銀槍挑飛,手舉大刀緊追溫發魁不放。主考官見狀急忙大呼:“曹鳳甲,不可傷了溫發魁性命!”曹鳳甲這才停止追趕溫發魁。

考完下場,曹鳳甲仍然精神抖擻,而溫發魁卻累得氣喘噓噓。主考官問曹鳳甲練的是少林功還是太極功,曹鳳甲笑道:“習武貴在將有形化為無形,隨機應變,出奇製勝,不能拘泥於一招一式。小人雖然在少林寺習過武,然而小人的功夫是集天下武功之大成,各種武功小人都融會貫通了。”

主考官點頭歎服,奏明皇上要點曹風甲為武舉第一名。鹹豐皇帝正好帶著蘭兒從開封路過,接見了曹鳳甲和溫發魁。蘭兒見曹鳳甲的相貌醜陋,就悄悄對皇帝說:“陛下,以臣妾看來,這個曹鳳甲長得太難看,臣妾很不喜歡。不過臣妾不喜歡是小事,如果點了武舉第一名,恐怕有失國體啊!”鹹豐皇帝當時正寵幸蘭兒,聽了蘭兒的話就說:“愛妃言之有理。”於是鹹豐皇帝就點溫發魁為第一名,曹鳳甲屈居第二名。因為相貌醜陋,蘭兒還讓曹鳳甲把守皇宮的後門,讓溫發魁把守皇宮的前門。後來因為曹鳳甲和太平天國作戰失利,蘭兒(也就是回來的慈禧)要治他的罪,多虧溫發魁等將軍出麵講情才保住了性命。曹鳳甲從此心灰意冷,向朝廷寫下辭表,解甲歸田……朱至貴講完曹鳳甲和王太的一些事情,又對副團總說:“當年因為太平天國起事,朝廷正在用人之際,招曹鳳甲到開封去考取功名,為國效力。鹹豐皇帝親自到河南巡視,並在開封開科取士,特別是對那些有武功的人一並錄用,讓這些人為大清效力,不至於落入洪秀全之手。因為有人推薦了曹鳳甲、溫發魁等人,他們悉數被鹹豐皇帝錄用。當時太平軍將領石達開率軍圍攻湖南寶慶,清廷為阻止太平軍入川,曾命曾國藩親自統兵前往四川扼守。石達開又從湖南退入廣西,清廷又命曾國藩暫緩入川,改援安徽。為了扭轉被動局麵,曾國藩與曹鳳甲共同製訂了一個“四路圖皖”計劃,準備再次進攻安徽。在天京對岸,陳玉成、李秀成會師三河鎮之際,留守在滁州、全椒的李秀成部將李昭壽被曹鳳甲等人活捉降清,不久,浦口等地落入曾國藩之手。這樣,皖北與天京之間的聯係被隔斷了。為了打通聯係,陳玉成、李秀成先後兩次率軍進攻江浦、浦口,因為曹鳳甲作戰英勇,拚死抵抗,均未成功。直到在擊敗署湖北提督周天培等部清軍後,陳玉成和李秀成才占領浦口,並圍攻江浦,天京之圍稍解,但仍處在江南大營的威脅之下。此後,李秀成率軍留守浦口一帶,陳玉成則率軍返回皖西戰場,對付東犯之清軍勁旅曹鳳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