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李氏家族與世係李氏家世之謎(1 / 3)

(一)李氏的族屬

李姓據載出自嬴姓,五帝之一的顓頊為其始祖。顓頊的重孫皋陶在堯統治時期擔任大理之職,主管刑法。他的子孫曆舜、夏、商,世代充任大理,以官命氏,遂稱理氏。在商紂統治時期,理征因為得罪了紂王被處死,他的妻子契和氏與兒子利貞在逃亡途中饑餓無食,靠食木子(樹上結的果實)而得以生存,遂改理為李氏。李姓據說因此而來。

唐高祖李淵自稱是老子李耳的後裔。據載,武德三年(620)五月,晉州(今山西臨汾西南)人吉善在羊角山遇到了一位騎白馬的老人,儀容威嚴,對吉善說:“謂吾語唐天子,吾汝祖也。今年平賊後,子孫享國千歲。”(《唐會要》卷50《尊崇道教》)吉善將此事上奏李淵,李淵感到十分驚異,於是在當地建廟祭祀。這位老人據說就是老子李耳。到了李淵的孫子李治當皇帝時,遂於乾封元年(666)追尊老子為太上玄元皇帝。唐玄宗天寶二年(743),又改尊老子為大聖祖玄元皇帝。以後還多次給老子加上各種尊號,以表示對祖先的尊崇。

其實上麵這個故事並不真實,完全是人為編造出來的。李淵當了皇帝之後,因為自己姓李,老子也姓李,為了抬高自家的門第,遂編造了這個故事,附會為老子的後裔,其實並不可信。

關於李氏的世係問題,李淵自稱是西涼武昭王李暠的後裔。李暠生十子,次子李歆即西涼後主。李歆生八子,其第三子李重耳在亡國後投奔南朝劉宋,任汝南太守。北魏進攻劉宋,李重耳以城歸降,遂又在北魏做官。李重耳生子李熙,任金門鎮將,後改鎮武川(今內蒙古武川西南),其家也隨著遷居於此。李氏興起於武川的說法即來源於此。李熙生李天賜,李天賜生三子,即李起頭、李虎、李乞豆。李虎生李昞,李昞生李淵。

以上所述的這個家族世係情況完全出於唐代官修史籍的記載,並不完全可靠。通常認為李氏為西涼武昭王李暠之後的說法是偽托,李重耳在亡國之後並未南投劉宋。自李熙以來的世係情況則基本屬實,但其鎮守武川的說法卻不大可靠。由於李唐自稱是西涼李暠後裔,通常都視其郡望為隴西李氏。據我國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考證,其家很可能是趙郡李氏徙居柏仁(今河北隆堯西南堯山鎮)的“破落戶”之後裔,或為廣阿(今河北隆堯東)庶姓李氏之“假冒牌”。這樣看來,李唐為隴西李氏的說法也不可靠。宇文泰在關中建立西魏時,曾令諸功臣自撰其家譜牒,當時許多人都以關內諸州為其籍貫,李氏很可能是在這種風潮下才改其郡望為隴西李氏的。詳見陳氏《唐代政治史述論稿》、《李唐氏族之推測後記》等論著。

關於李唐先世是漢族還是胡族,也是一個曆史之謎。

認為李氏出自鮮卑之拓跋部者,主要根據是:僧人法琳曾當著唐太宗李世民的麵,駁斥說他家並非西涼李暠之後裔,而是拓跋達闍的後人。當時唐太宗是至高無上的皇帝,手握生殺大權,法琳如無確鑿根據絕不敢出此結論。

李氏先世中有人的名字不是漢名,如前麵提到的李淵祖父李虎的兄長起頭,弟乞豆,而起頭的兒子名叫達摩。這些名字都是胡人的名字。

李氏家族中有人的容貌像胡人,如單雄信曾呼李淵之子李元吉為“胡兒”。唐朝宗室滕王李涉的容貌也和胡人相似。

李氏家族多與胡人通婚,如李淵的父親李昞的妻子獨孤氏、李淵的妻子竇氏(由鮮卑姓紇豆陵氏所改而來)、李世民的妻子長孫氏等,均為胡姓。

李唐皇室中多次出現亂倫現象,如李世民殺其弟李元吉,納其妻楊氏為自己的妃子。李世民之子李治即位後,又以其父的才人武氏為昭儀,後又立為皇後,即著名的武則天。這些事均與鮮卑、烏桓、突厥等族的“妻後母”、“兄亡,妻其諸嫂”的習俗完全一致。

論者根據這些證據認為李唐先世本出於胡族,因此他們仍然保留了這些舊俗,並不以此等事為異。持這種觀點的主要有劉盼遂、王桐齡等先生,他們先後在《女師大學術季刊》和《燕京學報》上連續發表了《李唐為蕃姓考》、續考、三考及《楊隋李唐先世係統考》等論文,詳細地論述了這些問題。

認為李唐為漢族者的主要論點是:其先世以男係而論應為純粹的漢人,無論是柏仁李氏或廣阿李氏,均為漢族人。李熙妻張氏、李天賜妻賈氏、李虎妻梁氏,無一不是漢人。李氏家族中有人“狀貌類胡”,可能來自母係方麵,並不能以此斷定李氏祖先就一定是胡族。且獨孤氏、竇氏、長孫氏雖屬於胡族,然早已漢化,在隋唐時期沒有理由仍把其視為胡族。李唐從來都認為自己家族是漢族,沒有也不願承認出自胡姓。在南北朝民族遷徙頻繁、胡漢交錯雜居的曆史時期,李氏家族受胡族影響,保留一些胡族的習俗和風氣也不足為怪,不能因此就一定認為其出自胡族。

這種觀點詳見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上篇與胡如雷的《李世民傳》一書。

全麵地看,後一種觀點理由更充分一些,但是李淵及其子孫具有胡族血緣的成分卻是不爭之事實。其實在民族大融合的曆史時期這類情況非常普遍,很難說哪一個家族是純粹的漢族血統。隋唐時期的漢族實際上也是曆史上許多民族不斷融合、同化,從而繁衍壯大而形成的,這個過程在此後仍在不斷地進行著。

(二)關隴大族

李氏家族的地位並非從一開始就非常高貴,在北魏統治時期,即使按李唐自撰的帝係,李熙也不過是一員鎮將,李天賜則為幢主,地位反倒有所下降,為中級領兵軍官。

李氏家族的地位自李虎始才有所提高。李虎追隨宇文泰開拓關內局麵,立有大功,在西魏時官至太尉,為八柱國之一,成為當時的顯貴家族。所謂“柱國”,即柱國大將軍,是府兵製下的最高統兵大將。當時共置有八個柱國大將軍,實際統兵者為六個,宇文泰與西魏宗室元欣雖然也是柱國大將軍,但不直接統率府兵。六柱國分統諸軍,均為所謂“功參佐命,望實俱重者”充任,是當時重要的軍事基石。

李虎被封為趙郡公,後又改為隴西公,賜鮮卑姓大野氏。北周取代西魏後,因李虎有佐命之功,追封為唐國公,唐朝國號即源於此。在隋文帝楊堅任北周大丞相時,這個家族又恢複了李姓。

李虎之子李昞在北周時官拜禦中正大夫,曆任鄜州(今陝西富縣)刺史、安州(今湖北安陸)總管等職,“為政清簡”(《冊府元龜》卷1),聲譽甚好。後又任柱國大將軍,襲爵唐國公。李昞雖然不如其父戰功卓著、地位顯赫,但作為勳臣之後,仍保持著較高的貴族官僚地位。

西魏、北周是以關隴貴族集團為骨幹而支撐的政權,李氏家族雖不一定是隴西李氏,但卻是關隴集團的重要成員,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這個家族在關隴集團中地位也比較特殊。李淵的祖父李虎與隋煬帝楊廣的祖父楊忠在西魏時同為柱國大將軍(李虎任此職還要稍早一些)。李淵的父親李昞的妻子獨孤氏與隋文帝楊堅的皇後為同胞姊妹。獨孤氏為西魏八柱國之一獨孤信的女兒,也出身於權貴之家。獨孤信的長女是北周明帝宇文毓的皇後,所以李昞和北周明帝、隋文帝都是連襟關係。李淵與隋煬帝楊廣為表兄弟關係。李淵的妻子竇氏為北周武帝宇文邕的姐姐襄陽長公主所生,換句話說,竇氏是北周武帝的外甥女。北周武帝對竇氏非常寵愛,從小就養於宮中。因此,李氏家族無論在北周還是在隋朝都是皇親國戚,在關隴集團中可算得上是地位顯赫、門第尊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