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與刺繡哪個工藝出現的更早?在工藝形式和內容上有什麼區別?
迄今為止,大量出土的文物與出版的文獻表明,中國的刺繡工藝早於緙絲工藝。目前傳世最早的刺繡,為湖南長沙楚墓中出土的兩件戰國時期的繡品,而緙絲最早出現於隋唐。
中國的刺繡工藝曆史悠久,早在遠古時代就伴隨著玉器、陶器和織物而誕生。在工藝形式上,刺繡是用彩色絲、絨、棉線,在綢、緞、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針的運行穿刺,從而構成花紋、圖像或文字。作為原始手工藝,刺繡完全靠人工完成。由於刺繡完全靠手工就能夠完成,所以製作者可以憑借自己或集體的智慧充分發揮,在工藝和題材上可以任意變法,並做到盡善盡美,這是依賴織機才能完成製作的織錦工藝力所不能的。
刺繡作品不易保存,我們現在所能見到的殷商和西周時期的刺繡,是黏附在泥土上的痕跡,當年的絲織物上的紋路和刺繡的花紋仍依稀可見,是用單線繡出的圖案,在針法上使用的是“辮針繡”針法。就出土戰國時期的刺繡品看,當時刺繡品的手工技藝已很複雜,形象生動,線條流暢,技術高超。戰國時期刺繡品多用於服飾、日用品和隨葬品。底多采用絹。
緙絲是古代織物中藝術價值極高的一種絲織工藝品,是最為原始的機械手工工藝。緙絲的製作方法既不同於刺繡,又不同於織錦。緙絲是一種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品的特殊工藝,是絲織工藝品中技藝最高的一種藝術品。在工藝形式上,緙絲有其專用的織機——緙絲機。這是一種簡便的平紋木質織機。緙織時,先在織機上安裝好經線,經線下襯畫稿或書稿,織工透過經絲,用毛筆將畫樣的彩色圖案描繪在經絲麵上,然後再分別用長約十厘米、裝有各種絲線的舟形小梭依花紋圖案分塊緙織。同一種色彩的緯線不必穿過整個幅麵,隻需根據紋樣的輪廓或畫麵色彩的變化,不斷換梭。緙絲的“通經斷緯”技法,最早來自西域民族的緙毛織法,並由回鶻人(今維吾爾族的祖先)傳至中原。在我國西北的絲綢之路上就出土了不少緙毛精品。緙絲具有猶如雕琢鏤刻的效果,且富雙麵立體感,使緙絲成品的紋樣,正反兩麵如一,與蘇繡“雙麵繡”有異曲同工之妙。
緙絲能自由變換色彩,因而特別適宜製作書畫作品。緙織彩緯的織工須有一定的藝術造詣。緙絲織物的工藝結構嚴格遵循“細經粗緯”、“白經彩緯”、“直經曲緯”等原則。由於彩緯充分覆蓋於織物上部,所以織後不會因緯線收縮而影響畫麵花紋的效果。如英國的斯坦因在樓蘭古城發現的織有奔馬和卷草紋的緙毛織物,以及北朝的人像緙毛織物,中國考古學家在新疆巴楚發現的南北朝時期緙毛織品等。從以上實物的出土情況來看,緙絲至晚出現在唐代。唐朝緙絲的出現與興盛不僅有文獻記載,還有不少考古實物的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