緙絲與刺繡在國內外享譽盛名,你知道緙絲與刺繡的起源與淵源關係嗎?

中國的傳統織繡工藝中,刺繡與緙絲是其中的重要部分,並以其輝煌的成就為世界織繡工藝史譜寫了燦爛的篇章。近些年來,中國的織繡傳統工藝品的收藏市場活躍,因其豐厚的利潤而在收藏界引領風騷,在國內外享有盛譽。

刺繡,又稱絲繡,古代稱“黹”、“針黹”。後因刺繡多為婦女所作,亦稱“女紅”,是中國優秀的傳統民族工藝。刺繡是用彩色絲、絨、棉線,在綢、緞、麻葛、布帛等底布上,借助針的運行穿刺繡製而構成各種優美的圖案、花紋或文字的工藝,刺繡是完全的手工藝。在漢代,刺繡品已經廣泛應用於宮廷服飾、日用品和隨葬品。到了宋代,崇尚刺繡服裝的風氣,已逐漸在民間廣泛流行,這也促進了中國刺繡工藝在宮廷與民間的全麵發展。

緙絲,亦稱“刻絲”、“克絲”,緙絲是以蠶絲為原料,利用緙絲機織而成,是一種將繪畫移植於絲織工藝的特種傳統絲織工藝。緙絲,起源於西漢,形成於隋唐,流行於南宋,全盛於明清。宋代民間緙絲的著名產地集中在我國北方的定州,南方的臨安、鬆江、蘇州、杭州等地。官府的文思院設有專門生產緙絲的“刻絲作”。緙絲製作精良、渾樸高雅,具有豔中且秀的特點。在絲織品中列為最高品第,並且是最早用做製造藝術欣賞品的織繡製品,在我國有悠久的曆史。

在我國的繡品史上,最早始於隋唐的緙絲,是利用織機,在織物的經線之上,用小梭子織緯線,把畫稿和圖案花紋輪廓留出來,采用通經斷緯的方法,把彩色線刻在輪廓裏,將圖案或物象編織出來。織成後的織物表裏如一,猶如雕琢鏤刻的一般,故稱為“刻絲”。

刺繡與緙絲發展到宋代,開始出現緙、繡合流的實用藝術形式。

清代是中國刺繡與緙絲工藝全麵發展的鼎盛時期,刺繡與緙絲在各自的工藝領域各有其輝煌的成績。而清代緙絲最大的創舉就是緙、繡、繪三者結合的“緙繡混色法”。這種方法大多用於製作人物、山水、花鳥、蟲魚以及製作含有福、祿、壽等含義的書畫圖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