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錦”、“緯錦”、“蜀錦”、“唐錦”、“宋錦”、“織金錦”、“明錦”都是哪個朝代的織物?其工藝特點與成就如何?
錦在中國有3000年的文明曆史,是中國傳統絲織工藝中最為燦爛的組成部分,錦是對多種提花織物的泛稱。
“經錦”是戰國、漢代到魏晉南北朝時期的主要絲織品。經錦的色彩為兩色或三色,分平和錦凸花經錦,此外還有多色的凸花經錦和絨圈經錦,紋樣以人物、動物及吉祥圖案為主。以馬王堆出土的西漢錦最有代表性。
“緯錦”是唐代出現的絲織品。緯錦在工藝上采用色梭替換牽絲,突破了經錦花型較小的局限,並出現了表錦和裏錦工藝。
“唐錦”是唐代織繡工藝的傑出產物。唐代的絲織品種很多,而以織錦最著名,一般稱為“唐錦”。“唐錦”是用緯線起花,用兩層或三層經線夾緯的織法,形成一種經畦紋組織。為區別於唐代以前漢魏六朝運用的經線起花的傳統織法,故稱漢錦為“經錦”,稱唐錦為“緯錦”。緯錦的優點是能織出複雜的裝飾花紋和華麗的色彩效果。唐錦在繼承傳統紋樣的基礎上,又吸收了外來的裝飾紋樣,具有飽滿華麗的藝術風格,唐錦的裝飾花紋有:聯珠紋、團窠紋、對稱紋、散花等。
“蜀錦”是六朝時期的一種高級絲織品。六朝時期的織錦,以四川生產的“蜀錦”最為著名。六朝時期的織繡紋樣,在繼承漢代傳統紋樣的基礎上,改變了漢代紋樣不規則變化的格式,以幾何分割線為基礎,形成了有規律的波狀骨架,使織錦紋樣更加程式化。
宋錦為宋代具有時代特色的織錦產物。其特點是采用小朵花,規矩紋,有變化多樣的龜背紋、鎖子紋、萬字紋、流水紋等,組織規則嚴整,色調沉靜典雅。宋錦除用作服飾、賞賜物品及經貿交往外,還作為裝裱書畫的特殊材料,為書畫家所樂用。
織金錦為元代織錦產物,在元代被稱為“納石失”或“納失失”。由於元代統治者喜歡用金,“無不以金彩相尚”,所以“織金”成為元代衣飾及生活用品所追求的一種時尚。“織金”的紋樣有團龍、團鳳、寶相花、龜背紋、回紋等。
明錦為明代的織錦產物,造型純樸大方,富於程式化。明錦有三類主要品種,即庫緞、織金銀、妝花。庫緞係本色花,具有光柔的特點;織金銀則是在織錦中織進金線或銀線,高雅華貴。妝花是明錦最精巧的織錦工藝,製作過程中每一花朵都采用不同的色線,邊織邊繞,色彩絢麗,花樣碩大,具有雍容富麗的藝術效果。明錦的圖案有團花、折枝、纏枝、幾何紋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