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刺繡工藝的鼎盛時期是哪個朝代?刺繡品的基本繡法與特征是什麼?

清代刺繡是中國刺繡史上的最鼎盛時期。當時由於滿清皇族仿學漢人禮製,對品服規定極詳,內室均配簾、墊、衣罩之類,無不用繡,使清代刺繡出現了極盛的局麵。清代刺繡各樣繡品在宮廷和民間都得到了大量生產和普遍應用,出現了各種不同流派的繡種。清代的刺繡,已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體係,除了禦用的宮廷刺繡,同時在民間先後出現了許多地方繡,除著名的“四大名繡”外,其他民間繡種繡派如北京的京繡、山東的魯繡、河南的汴繡、浙江的甌繡、貴州的苗繡等。

清代宮廷禦用的刺繡品,大部分均由宮中造辦處如意館的畫人繪製花樣,經批核後再發送江南織造管轄的三個織繡作坊,照樣繡製,繡品極工整精美。京繡就是專門為滿足清代皇宮貴族的需要所發展而成一種刺繡工藝,生產在北京及其郊區一帶。它的繡法精巧工整,並多製佩飾小件,如荷包、扇袋、鏡袋等。繡品有:繡衣、繡袍、繡褲、繡鞋、繡褥、繡帳、繡靠背、繡毯、繡椅搭、繡簾、繡幔、繡墩、繡旌、繡茵、繡靴、繡絛、繡帶、繡床裙、繡裙、繡帕、繡香囊、繡巾、繡幕、繡鳳鑾、繡枕、繡荷包、繡桌圍、繡盤、繡幄等,數不勝數。清代各個地區、各類民間刺繡也別具特色,民間刺繡被百姓廣泛地用於生活,有女子結婚時用的衣服、繡鞋、鞋墊、貼身的肚兜、錢袋、針線包、粉擦、手帕,有贈送禮物時用的耳套、煙荷包、頭帶、腿帶、護肚、腰包、錢袋,有送給孩子們的繡帽、繡鞋、圍涎、肚兜、坎肩、暖袖等,可謂應有盡有。

刺繡技法有:平繡、辮繡、疊繡、破線繡、錯針繡、亂針繡、網繡、滿地繡、鎖絲繡、納絲繡、納錦繡、披金繡、盤金繡、鋪絨、喬絨、戳紗、灑線、挑花、雙麵繡、雙麵異色異樣繡等。刺繡的底布一般分為緞、綢、紗、絹、布、麻等。在眾多繡法中以平繡、辮繡、疊繡、破線繡為普遍,其中平繡、辮繡、疊繡、破線繡、披金繡、盤金繡收藏價值較高。“平繡”,平針繡為刺繡中常見繡法,它具有光潔、細膩、表現力豐富等特點。它又分為長針繡、短針繡,但都是以細密的排針繡出。純長針、純短針或者長短針交錯應用,繡出的效果各不相同。“雙線套針繡”,以兩股絲線穿針引線,第二針紮在第一針的兩線之中,針針相套密密縫牢。“盤金繡”是用金線或銀線盤曲成形,再爬繡在底緞上。“披金繡”則是先將金箔或銀箔剪成形附在底緞上,然後把彩線繡在其上,形之外緣似勾出金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