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四大名繡”是什麼?各自有什麼特點?“蘇繡”與“顧繡”有什麼淵源關係?收藏者應該怎樣鑒別?

刺繡工藝發展到清代已形成不同特色的地方體係,其中著名的有蘇繡、粵繡、湘繡、蜀繡,被譽為中國的“四大名繡”。“四大名繡”在繡法與特征上各具特色,獨具風韻,在收藏時,應從外形、針法和繡製的紋樣與品種上注意加以區分與鑒別。

蘇繡是指以江蘇蘇州為中心所生產的刺繡。蘇繡的曆史悠久,據出土的繡品來看,蘇州的刺繡在五代就達到了較高的水平。宋以後,蘇繡技藝日臻精善。明清時期得到極大的發展。當時蘇州已有“繡市”,“家家有繡棚,戶戶在刺繡”。蘇繡素以精細、雅潔著稱。蘇繡與其他繡品相比,蘇繡具有繡麵平貼、色調高雅、疏密均勻、絲理圓潤之特點。也有學者將蘇繡技巧特點概括為“平、光、齊、勻、和、順、細、密”八個字。蘇繡針法有幾十種,常用的有齊針、搶針、套針、網繡、紗繡等。繡品分實用品和欣賞品,紋樣取材廣泛,有花卉、動物、人物、山水、書法等。

湘繡,在湖南有著廣泛的群眾基礎。清代就已非常盛行,並形成生產體係。早期湘繡以繡製日用裝飾品為主,以後逐漸增加繪畫性題材的作品。湘繡的特點是用絲絨線繡花,劈絲細致,繡製完成的繡品風格豪放,紋樣具有生動真實感。湘繡在配色上善於運用深淺灰及黑白色,加上適當的明暗對比,增強了質感和立體感,結構上虛實結合。湘繡善於利用空白,突出主題,形成了湘繡水墨畫般的素雅品質。其中以湘繡特殊的毛針繡出的獅、虎、鬆鼠等動物,毛絲有力、威武雄健,最為著名。在湖南民間繡花姑娘處處可見,僅湘潭市就有萬餘名之多,她們憑借著自己的雙手,繼續發展著湘繡藝術。著名湘繡藝人有楊莊修、廖家惠、餘振輝等。

粵繡是指廣東地區的刺繡,以廣州和潮州為兩個主要生產地區。早在唐代就已十分發達,以後曆代不斷發展,民間繡工比比皆是。清代乾隆年間,廣州繡工組織了行會錦繡行。當時,除了民間的繡女以外,廣州、潮州有許多男子從事刺繡。光緒年間,粵繡大量出口海外。1915年、1923年的巴拿馬和倫敦賽會上,粵繡作品多次獲獎。其工藝特點為繡法規矩,輪廓花紋自然工整。粵繡構圖繁而不亂,粵繡用色濃豔,色彩富麗奪目,針腳均勻,針法多變,紋理分明,多使用濃鬱的七彩原色及光影變化,繡品具有西方繪畫韻味。粵繡喜用金線,故有富麗輝煌的效果。潮州刺繡除用金線外,還多采用墊繡,使繡品形象具有立體感。粵繡品類繁多,大件主要有屏風、條幅、掛屏、台屏等;實用品有被麵、枕套、床楣、披巾、頭巾、台帷和繡服等。常以鳳凰、牡丹、鬆鶴、猿、鹿,以及雞、鵝等為題材,混合組成畫麵。

蜀繡的產地以四川成都為中心,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曆史。清代道光年間,蜀繡業十分繁榮,許多地方出現了蜀繡作坊。光緒年間,四川成立了專門管理蜀繡的機構。辛亥革命後,蜀繡大大發展,產品供不應求,幾乎占領了整個四川市場。蜀繡的藝術特點是富於濃厚的民間色彩,淳樸自然,厚重工整。蜀繡的純觀賞品相對較少,以日用品居多,取材多數是花鳥蟲魚、民間吉語和傳統紋飾等。蜀繡用針工整、形象生動、色彩鮮豔、富有立體感。蜀繡多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技藝嚴謹精密,講究針法。蜀繡模仿繪畫章法構圖的純欣賞品繡畫較少,題材多選自民間,具有質樸喜慶民間氣息。品種有被麵、枕套、繡衣、鞋麵等日用品和台屏、掛屏等欣賞品。刺繡的內容有山水、人物、花鳥、蟲魚等。

“蘇繡”與“顧繡”有著一脈相承的淵源關係。明代民間繡品,多散在各地,“顧繡”是當時著名的民間繡種。江蘇蘇繡一直沿襲“顧繡”之名,實際上已不全是顧家所製,而是對這一區域刺繡的通稱。“顧繡”始於明嘉靖、萬曆年間,由上海顧彙海的妻子繆氏,和顧彙海的侄媳韓希孟所創。由於顧氏久居於上海露香園,所以“顧繡”亦稱“露香園繡品”或“韓媛繡”。顧氏家族的刺繡技藝世襲相傳,善於刺繡的聲譽名揚大江南北,並得到朝廷的賞識。到了清代,顧繡蜚聲海外,不少國外商賈前來上海訂購顧派刺繡品。隨著宮廷和貴族官僚刺繡服飾的需要,市場大量收購、定製顧繡,市麵上的仿製品日益增多,到光緒年間,坊間不論何地所產繡品,一律以“顧繡”相稱。

“顧繡”針法,在繼承宋代的傳世針法基礎上加以變化運用,可謂集針法之大成。繡線主要用平線,有時亦用撚線,絲細如發,針腳平整,線的色彩種類繁多,同時又采用中間色線、借色與補色線,及繡繪並用,繡工上力求完美逼真。圖案的組合可以隨意取材。別創新意的是真草、暹羅鬥雞尾毛、薄金、頭發均可作為“顧繡”的刺繡材料,尤其利用發繡完成的繪畫製作,是世界刺繡史上前所未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