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織繡品的收藏熱點和值得注意的問題是什麼?
目前織繡品的收藏熱點主要在刺繡品與緙絲品上,曆代宮廷織繡品,蘇、蜀、粵、湘“四大名繡”,一直是國內外收藏者的最愛。但由於其品種少、價格昂貴,不足以滿足人們的需要。而散落在民間的各個地方的織繡品與少數民族的織繡品,因其價格較低,品種繁多,市場繁榮,而且老的有價值的作品,已成為收藏市場的熱點。
對於刺繡品與緙絲的收藏,由於其工藝不同,保存現狀不同,在收藏要求的尺度上就有著本質的不同。對收藏者來說,由於刺繡工藝相對普及,在世麵上流傳較廣,保存情況相對較好,收藏者在收藏上就有了更多的選擇空間,對繡品的要求也就更加嚴格。對年份高的,隻有文物價值,沒有收藏價值的殘破的老繡片,如果沒有特殊意義,要謹慎收藏。在收藏時,無論在繡品的年代、、品相、珍罕程度上,還是在繡品的量的積累上,都要有一定的要求。要品種做到有計劃、有目的、成係列、成規模地分類收藏。特別是對明清以後的刺繡品,隻有在一定量的積累的基礎上,才能把握收藏品的質量,才能顯示出收藏品整體風格與地域特色,也才能使收藏品的價值升高。
對於絲織物,雖然年代愈早的織繡品價值越高,但是,由於高年份的絲織物一般品相極差,多為殘片,所以,對待年代問題,要有一個辨證的觀點。早期織繡品,盡管尺度可以有所放寬,但對品色、品相的要求一定要嚴,否則收藏價值也會大大降低。
在世麵上,緙絲的傳世品十分稀少,加上緙絲的工藝十分繁複,一件作品往往要經過一年半載才能完成。目前,這種稀世珍貴的緙絲的保存情況甚差,在中國內地保存完好的曆代緙絲僅有幾十件。因而現在每一件緙絲作品的價值都在百萬元以上,這也證明了“一寸緙絲一寸金”之說。而緙絲仿製技藝也在清代末年一度失傳,直到20世紀50年代,緙絲技藝在蘇州才得以恢複和發展。現在的蘇州緙絲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青睞,這種雕琢鏤刻、富有雙麵立體感的絲織工藝品,被國際友人譽為中國絲綢藝術品的精華,市場價值很高。另外值得注意的關鍵問題是年代判定。宋代是緙絲藝術的高峰,明代尚能繼其風流緒餘,清代則顯出頹勢。所以一般來說,宋代緙絲勝於明代緙絲,明代緙絲又遠勝於清代緙絲,清代康、雍、乾三朝作品又遠勝於清後期作品。就年份而言,清乾隆以後織繡中可以說極少有珍品。同樣一件清代龍袍,乾隆朝的價格可以是鹹豐朝的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