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民間流通的明清宮廷繡品最突出的特點是什麼?在拍賣市場上什麼樣的繡品最受歡迎?
明清宮廷繡品,已成為一種極具表現力的藝術品,但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中國明清宮廷繡品在國際藝術品市場上卻不走俏,價格平平。直至20世紀90年代初,隨著藝術品收藏市場不斷拓寬,在日本、中國香港、新加坡等地,才開始有人收藏。近幾年國內的一些藝術品拍賣會上,刺繡拍品價格也競現高攀,吸引了買家的競爭。
從近幾年的拍賣市場顯示的資料看,明清宮廷刺繡品的上揚趨勢很大。以中國的著名拍賣行成交的明清宮廷繡品為例:200年北京翰海拍賣的明代繡人物射雕圖鏡心,估價為2~3萬元人民幣,成交價為66000元人民幣;2000年佳士得拍賣的清中期錦緞墊子,成交價為5175美元;2001年中國嘉德秋季拍賣會上的清代蘇繡愛菊圖掛帳,估價為8000~12000萬元人民幣;此次拍賣會拍賣的清康熙年彩繡《耕織圖》繡片(四張),估價為30~50萬元人民幣。由此可以看出,明清宮廷繡品在藝術品收藏市場上潛藏著的巨大利益。
目前市場上能見到的明清宮廷繡品,以清代的繡品為多,產地基本上來自北方地區。其特征為華麗炫目、嚴謹精細。常見的品種有龍袍、霞帔、禦用絲毯、服飾及裙服或袍服上的裝飾等,其中服飾以龍袍等宮廷之物和官服最受歡迎。裝飾品中,以補子最受歡迎。這類繡品在收藏市場上以配色細膩、構圖複雜、繡工精致、技藝精湛、形製完整的繡品最受歡迎。題材上多為牡丹、蝙蝠、如意等吉祥圖案。針法有平針、纏針、打籽、盤金等多種形式。像清朝官服區別官位等級的補子,一般每件繡片在5000元以上。一些留存稀少、極為難得的繡片,價格相對較高,而精品的價格就更高。和緙絲一樣,清代康、雍、乾三朝作品遠勝於清後期作品。就年份而言,清乾隆以後織繡中可以說極少有珍品。同樣一件清代龍袍,乾隆朝的可以是鹹豐朝的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