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外收藏界對我國的哪類織繡品種更為關注?其收藏目的和收藏優勢如何?
在外國人眼裏,織繡工藝是中國傳統文化藝術的代表之一,在國外享有很高的聲譽。由於中國織繡工藝舉世聞名,在世界上有許多國家級博物館或個人都收集著中國古代乃至現在的各個級別及類種的織繡工藝品。僅英國的大英博物館一家,就館藏著中國戰國時期彩織物斷片、漢代敦煌遺址出土的大量的織物斷片和刺繡品,以及其他朝代的許多優秀傳世精品。
新中國成立後,由於政府對國家文物采取了多方麵的保護措施,使得我國曆代的出土織繡工藝品得到了充分的保護。國外收藏界對我國的織繡的收藏,也由曆代織繡文物收藏轉變到對民間織繡品的收藏。
國外收藏界對我國的傳統類民間織繡品種尤為關注,主要收藏品為蘊含濃鬱民俗風情、具有獨特的地域特色及民族特色的民間織繡品。在我國目前的舊貨市場上,織繡品的流通非常活躍,如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山西南宮舊貨市場、陝西鍾鼓樓舊貨市場等,都聚集著大量的民間織繡工藝品的營銷隊伍,僅北京潘家園舊貨市場就有幾十家苗族民間織繡品攤位。由此可以看出民間織繡品的龐大市場,令人矚目。另外西藏地區的織繡唐卡和其他品種的織物,在舊貨市場上也是收藏的焦點。
中國民間織繡工藝品,是中華民族漫長穩定的農耕文化時期的集體產物,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原始文化的自然狀態,並伴隨著現代文明和社會的發展,以及老一代工藝傳承製作者的不斷消失而消逝。盡管在若幹年前,許多從事民間藝術、民俗學、人類學的專家就提出這種現象值得注意,但這種來源於多方麵因素的自然狀況,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改變。國外收藏界對這類民間刺繡品大規模的、有目的收藏,顯然是對中華傳統文化的收藏,同時也說明中國民間織繡工藝品在未來的收藏市場上有著巨大的經濟利益與潛力。而國外收藏界無論是博物館、社會團體或個人,其經濟實力在收藏市場上占據著主要優勢,尤其是在個人收藏上,經濟實力的差距極大。在我們與外來文化相互交融、交流、流通的同時,我們優秀的傳統民族民間藝術也麵臨著不斷向外流失的潛在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