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世凱經爭得帝國主義同意,決定承認共和,但提出須經國民會議討論確定。唐紹儀接到袁世凱指示,立刻加快談判速度,十一月初十、十一日、十二日(12月29、30、31日),伍、唐連續召開第三、四、五次會議,雙方確定:通過“國民會議”決定國體問題;每省出代表三人,每人一票;獨立各省由臨時政府發電召集,未獨立各省由清政府發電召集,蒙古、西藏由兩政府分電召集,各處代表到達四分之三以上,即可開議。伍廷芳提議開會地點在上海,時間定於十一月二十日(1912年1月8日),對此,唐紹儀允以電達袁內閣,請其從速電複。
正當南北即將達成和議之時,十一月初十(12月29日),南方獨立各省公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袁世凱深恐獵取最高統治權的希望落空,以唐紹儀逾越權限為借口,立即全部否定雙方代表業已達成的協議。十二日、十三日,唐紹儀兩次電告袁辭職,並通知伍廷芳停止和談。十四日,袁世凱一麵電告準唐紹儀辭職,一麵電告伍廷芳,以後南北和議事項由他直接電商。同時,他授意段祺瑞、馮國璋等北洋將領連續發表通電,聲稱“若國民會議竟議決采用共和政體,吾人惟當奮力戰鬥,至死不承認此政體”④。馮國璋等公然提出要“開戰”,武漢前線清軍則向武昌開炮轟擊。袁世凱雖然撤銷議和代表,製造戰爭氣氛,但南北暗中談判活動卻在繼續加緊進行。上海南陽路趙風昌住宅“惜陰堂”,成為南北議和代表及立憲派晝夜密議的場所。
宣統皇帝溥儀這時雙方爭執之中心問題是如何結束南北兩個對立政權,由袁世凱建立統一中央政權問題。袁世凱要求清政府與南京臨時政府同時解散,由他采用共和形式另建統一政府。南方代表堅決反對此種意見,主張清帝退位,由南京臨時參議院公選袁為臨時大總統。在談判過程中,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受到來自多方麵的壓力。南京臨時政府成立後,帝國主義政治上不承認,經濟上封鎖扼殺,軍事上武力恫嚇,輿論上惡毒攻擊。而對袁世凱則予以全力支持。在南方,立憲派和舊官僚與袁世凱相勾結,極力迫使孫中山向袁讓步;革命派內部妥協勢力也逐漸居於優勢地位。在此形勢下,孫中山隻得退讓。民國元年一月二十五日,孫中山電伍廷芳,再次表示“如清帝實行退位,(袁世凱)宣布共和,則臨時政府決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職,以功以能,首推袁氏”⑤。二月初,雙方代表商定清退位優待條件;十二日清帝溥儀下詔退位;袁世凱先一日致電南京,宣告“共和為最良國體”。十三日,孫中山向臨時參議院辭職,推薦袁世凱繼任臨時大總統。十五日,臨時參議院選舉袁世凱為臨時大總統。南北議和以革命派向袁世凱妥協而告結束。
注釋
①《辛亥革命》第8冊,第66頁。
②張國淦《辛女革命史料》,龍門聯合書局1958年版,第291頁。
③《辛亥革命》第8冊,第77頁。
④《盛京時報)1912年1月9日。
⑤《孫中山全集》,中華書局1982年版,第2卷,第2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