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六征西夏(1 / 2)

成吉思汗在攻金之前,為了免於受到西夏的牽製,決定先用兵西夏。

為什麼選擇西夏開刀

西夏自公元1038年元吳建國至公元1227年被蒙古滅亡,經曆了大約200年的時間。西夏與蒙古素無恩怨,亦無瓜葛,成吉思汗為什麼連續發動6次征伐西夏的戰爭,必使其國破人亡,才肯善罷幹休呢?

這得從西夏所處的地理位置以及當時的曆史環境來分析。西夏位於黃河以西,因此又被人稱為“河西,其國土狹小,方二萬公裏”,其轄境相當於今寧夏、甘肅以及青海、陝西等部分地區,北靠蒙古,西連西遼,東鄰金國,南界大漠,居於各大國強權之間,是蒙、金必爭的中間地帶,處於極其重要的戰略位置。因它東與金接壤,北與蒙隻有一漠相隔,助蒙則蒙軍可居高臨下,直抵金朝心髒——河南;助金則可使蒙古腹背受敵,受到左右夾攻,無論蒙古還是金國都不敢輕視西夏的重要戰略地位。

當時,成吉思汗雖然羽翼漸豐,覬覦金國日久,但金國兵多地廣,軍力雄厚,不可小視,所以成吉思汗沒有草率發兵攻金,“未敢輕動也”。在這種勢均力敵的情形之下,西夏的地位日益重要起來。而西夏正與金聯盟,使蒙古備受威脅。成吉思汗要解除後顧之憂,就必須征服西夏,這是成吉思汗對西夏發動戰爭的主要原因。而且西夏相對於金國勢小力弱,較宜取勝,況且先弱後強、各個擊破的方法,正是成吉思汗一貫的作戰方針。攻取西夏除了戰略決策的需要外,還是很好的物資配備和兵源補充地。西夏“地饒五穀,尤宜稻麥”、“歲無旱澇之虞”,是西部的天然糧倉。除盛產糧食外,西夏的戰馬、乘駱亦相當出名,這對以騎兵作戰的蒙古人來說無疑具有極大的誘惑力。素享盛名的還有西夏的“良弓”與“甲胄”。據《兵策》記載,西夏甲胄“由冷鍛而成,堅滑光瑩,非勁弩可入”。沈括也在《夢溪筆談》中對西夏良弓大加讚賞,“(西夏)神臂弓,最為利器”。戰馬、良弓是蒙古騎兵的最佳配備,西夏的30萬騎兵如果臣屬於成吉思汗,則蒙古騎兵的力量會大大增加,以上這些無疑也是成吉思汗征伐西夏的原因。

試探性進攻

公元1205年,成吉思汗終於發動了對西夏的第一次征伐戰爭。但這次隻是一次試探性的進攻,並未深入其地,僅“拔力吉裏寨,經落思城,大掠人民及其橐駝以還”。西夏雖國小力弱,但也曾是能抵抗北宋幾十萬大軍的勁旅。因此成吉思汗的第一次征伐僅是一次以追擊逃敵為借口的抄掠性戰爭,其目的是觀察一下西夏的反應和其軍事實力。這次試探性戰爭,西夏軍隊還未來得及反應,蒙古軍隊已大掠而還了。它造成了西夏朝廷的極度恐慌,甚至導致了一場宮廷政變。

公元1206年,夏桓宗李純佑被廢,李安全繼位,稱夏襄宗。夏襄宗登基後,依然主張聯金抗蒙,自甘為臣,以求共同抗蒙,這無疑是對蒙古的挑釁與威脅。成吉思汗於公元1207年秋,再次出兵征討西夏,曆經數月,“克(西夏重鎮)斡羅孩城”。後因糧草不繼,夏天已到,遂撤軍回蒙避暑。第二次征伐戰爭宣告結束。

嚐到甜頭

吃夠了不善攻城之虧的蒙古人,經過一年多的練兵備戰,於公元1209年秋卷土重來,發動了對西夏的第三次征伐戰爭。麵對有備而來的蒙古騎兵,西夏軍隊步步為營,頑強抵抗。雙方在黑水城之野擺陣廝殺,西夏軍隊本想依靠人多取勝,但卻忘了自己不是早先的西夏勁旅。長期缺乏訓練的西夏軍隊,交戰不久,便被凶悍的蒙古人衝亂了陣腳,被殺得落花流水、屍橫遍野,落得個副帥被殺、主帥逃跑的可悲下場。蒙古軍隊乘勝輕鬆攻克西夏重鎮斡羅孩城、克夷門,使得西夏無險可守。

蒙古軍隊如入無人之境,直逼西夏首都中興府下。夏襄宗求救於金,而金章宗已死,衛王永濟懦弱無能,不明白“唇亡齒寒”的道理,竟然聲稱:“敵人相攻,吾國之福也”,拒絕出兵救夏。

夏襄宗求救無門,隻好困守中興。虧得中興府城高池深,蒙古兵屢攻不下,後來蒙軍竟引貢問之水淹城,但城牆高厚,水不能進,卻差點倒淹了蒙古軍隊。成吉思汗派人前去招降,夏襄宗走投無路,不得已獻女求和。蒙軍掠奪了大量的人民、財物及牲畜滿載而歸。這次戰爭不但解除了蒙古的後顧之憂,而且成為蒙古攻打金國的橋頭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