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7章 六征西夏(2 / 2)

消磨對手

第三次征伐戰爭後,蒙軍開始向金國進攻。西夏又發生了一次宮廷政變,夏襄宗李安全被廢而死,夏神宗李遵頊奪取政權。他仇恨金人見死不救,正式宣布與金朝斷交,開始助蒙攻金。

西夏降蒙之後,“合兵攻金,役為藩屬。”在蒙古利用下與金作戰13年,大小戰役25次,動輒征兵數萬人。“繼征發日多,(西夏)不堪奔命,禮儀漸疏。”

當成吉思汗準備西征,派使前來征兵之時,西夏大臣阿沙敢不出口相譏,“氣力既不足,何以稱汗為?”惹得“蒙古主怒,渡河來攻”。蒙古軍隊再次兵臨中興府下,夏神宗走西涼,遣使來降,因成吉思汗急於西征,遂罷兵息戈。第四次征夏戰爭暫告結束,但成吉思汗留下話說:“待西征勝利歸來,卻再理會之。”李遵頊讓位於次子李德旺,稱夏獻宗。夏獻宗企圖改變依附蒙古、屈辱投降的政策,欲與金重修盟好,共同抗蒙。金國也看到隻有兩國聯手,才能自保,他們企圖趁成吉思汗西征之機,“陰結外援,蓄異圖”。

但這一情況還是被成吉思汗知道了,他密令木華黎之子孛魯征討西夏,“斬首萬餘級,獲牲口馬駝牛羊數十萬”,又使西夏受到一次沉重打擊。

夏獻宗的錯誤

西夏作為一個小國,長期在大國之間的夾縫中生存,隻得用投降與對抗的巧妙方針周旋於各國之間,一會聯遼抗宋,一會聯金抗蒙,一會又反過來聯蒙抗金,有時甚至同時臣服於兩國。但這次西夏人分析錯了形勢,在受到孛魯的第五次征討後仍堅持聯金抗蒙。

當成吉思汗西征歸來,看到唐兀惕人乘他不在時變得倔強,動搖於降叛之間。於是他意識到,西夏反複無常,不滅之難以滅金,成吉思汗不顧七年西征的疲勞,毅然發動了對西夏的第六次征伐戰爭。但成吉思汗已64歲,是一位老人了。在一次打獵時,不慎從馬上墜下,生起病來。西夏本應趁此機會言和,卻口出狂言,“要打便打,要作戰便作戰”。惹得成吉思汗狂怒不已:“聽彼出此大言,即死也,亦應就其言而行之。”並下令破城之後“自唐兀惕百姓之父母甚至其子孫之子孫,盡殄無遺矣。”蒙古大軍兵分兩路,從西麵和東北夾擊西夏,一路攻城陷鎮,無堅不摧,直奔中興府而去。

蒙古兵沿路燒殺搶掠,西夏人挖洞躲避,幸免者百無一二。戰敗的消息一個接一個,城池接連丟失,可憐的夏獻宗李德旺早已沒了當年的勇氣,在驚懼中死去。

西夏滅亡

西夏南平王李睨在憂患中繼帝位,得知蒙軍正攻靈州,親率50萬大軍前去支援。成吉思汗見西夏傾全國兵力來援,便親自坐鎮指揮,並趁黃河結冰,用弓箭射退援兵,強渡黃河,大敗西夏援軍,攻克靈州城,西夏兵將全軍湮沒。李睨困守中興府,蒙古兵第三次兵臨城下。

公元1227年6月,“帝遣察罕入城,諭以禍福”。夏王李睨自知西夏已無力與蒙古相抵抗,決心投降蒙古,永不再叛,並“向成吉思汗表示奴隸般的順從”。他請求成吉思汗給他一個月的時間準備,其實是借此觀察成吉思汗的病情,以決定降或不降。

當時,成吉思汗舊傷未愈,又添熱病,果真一月不到便駕金車西去。但成吉思汗料事如神,在留下的三條遺囑中,其中一條便是如何滅西夏的。因為成吉思汗曾發誓,“既死也,亦應就其言而行之。”成吉思汗密令:“我死之後,不要發喪、舉哀,好叫唐兀惕人不知我已死。待一月期到,唐兀惕國王和居民從城裏出來時,你們可將他們一下子全部消滅掉。”臣子們依計行事。西夏人不見蒙軍舉哀,以為成吉思汗未死,乖乖出城投降,蒙古軍隊一湧而上將他們全部殺死,中興府無一活人。西夏人在抵抗了蒙古4年之後,終於壽終正寢了。

蒙古消滅了西夏,解除了後顧之憂,為南下攻金作好了充分準備。“唇亡齒寒”,金人已領悟到了,南宋卻還未嚐到苦頭。結果,金亡了,南宋也亡了,曆史的重複有時真簡單的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