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兩代護墓人李文傳、李學成父子(1 / 2)

◎齊爾思

在鳳台縣丁集鄉西4公裏的幸福溝畔有一個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陵園四周綠樹環繞,園內蒼鬆翠柏,各類花草蔥蘢簇秀,清新幽靜,環境宜人。“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紀念碑矗立陵園中央,最南片是墓地,排立著為解放鳳台縣城而犧牲的14名烈士的墓碑,豎立著5位在土地革命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英勇獻身的烈士墓碑和紀念碑。園內共有碑刻32塊、亭台5座、石牌樓3個、浮雕4幢、拱橋3座。32塊紀念碑,其中17塊鐫刻著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題詞。整個陵園布局合理、古樸典雅、莊嚴肅穆。以革命烈士紀念碑為中心,墓地、展館,南北遙遙相望;門橋、碑亭,東西交相輝映。兩條環行走道,內外相嵌,將整個陵園襯托得格外壯觀。置身其中,不僅能感受到濃鬱的園林氣息,更時刻被長眠於此的革命烈士的大無畏精神而感染著、激發著、警醒著,它無時無刻不在告誡著我們:曆史不容忘記!每逢節日,特別是清明期間,機關、學校、社會團體及周邊群眾都會結隊前來參觀、祭掃,在紀念碑前舉行入黨、入團宣誓等活動。追憶烈士事跡,學習英雄精神。

來到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參觀和憑吊的人們,會看到烈士陵園裏豎立著一座特殊的墓碑,它雖然不是烈士碑,卻儼然挺立於烈士碑群;他雖然不是烈士,卻與烈士息息相關,同樣被人們崇敬和頌揚。他,就是五十五年義務守墓人李文傳。

李文傳,丁集鄉郭徐村人,中共黨員,1933年出生於一個貧困家庭。父母早逝,8歲時進寺院當了“小和尚”。1948年,解放軍途經他家鄉,他棄僧還俗,當了兒童團團長,積極協助農會,搞反匪反霸、減租減息等運動。共產黨領導勞苦大眾翻身求解放和解放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人民的精神,他曆曆在目,深深烙在心底。

1948年秋,為解放鳳台城而犧牲的李振海等14名烈士運到板張集後,李文傳和鄉親們懷著無比悲痛的心情,含淚掩埋了烈士遺體。但李文傳卻久久難以平靜,英雄的事跡常常縈繞耳邊,烈士的遺容時時浮現眼前。次年,16歲的李文傳義無反顧地作出了一個決定:為烈士看守墓地!

李文傳就住在離烈士墳墓不遠的地方。白天,他在墳地四周栽樹木、種花草、培土、澆灌。夜晚,他總要到烈士的墳墓轉上幾圈才能入睡。為使樹木肥料充足,長得好一些,他就到四十裏外的鳳台縣城拉糞。清晨雞叫上路,晚上黑透到家,一天累下來渾身散了架,但他不覺得苦。在李文傳嘔心瀝血的精心管理下,原本荒草萋萋的墳地,日漸彰顯出勃勃生機。

伴隨著新中國的成立,李文傳長大成人,結婚生子。日子一天天地好起來,但李文傳守墓的心一直沒有動搖、鬆懈過。為了看管好烈士墳墓,來墓地放牛放羊的被攆走了,想在烈士墳邊開點荒地的被說服了,要在通往烈士墳的大路上做場打麥的人被勸走了。為此,他難免會“得罪”一些人,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大家看到他認真執著的精神,慢慢地理解了,並對他敬重起來。烈士墳墓地勢比較低窪,進入雨季,容易積水,他就在墳墓旁挖了排水溝,使水繞過墳墓;墳墓周圍的稻田需要灌水,他怕淹了墳地,硬是用架子車從1公裏外的自家承包地裏取土,一車一車墊高,修起了一條長40米、寬2.5米的土路,肩、手磨破了,鞋子也穿幫了,他心裏卻感到樂滋滋的。聽著妻子曹鳳蘭心疼的埋怨話,他直說累得值得!

寒來暑往,年複一年。每年清明節,他都要帶領全家拜謁烈士,即使家裏經濟再困難,他也要買上一盤鞭炮,到墳上燃放,寄托哀思,並諄諄教導子女:不忘英烈,牢記曆史。

2001年清明節前夕,李文傳為了配合學校,通過祭掃烈士墓對更多的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他同二兒子李學成一起逐村逐校聯係掃墓之事。4月2日,父子倆連續跑了瓦崗、丁集、許廟等校後,經張巷村返回時,70高齡的李文傳不幸被一輛手扶拖拉機碰倒,腿部受了傷,兒子李學成便用自行車把他馱到附近診所進行了包紮。第二天清晨李文傳考慮到還有宋塘、劉莊、炮樓等學校還要聯係,於是不顧家人勸阻,又一瘸一拐地和兒子李學成上了路。由於李文傳父子的宣傳到位,4月5日清明節,丁集鄉12所中小學、14個行政村部分幹群近萬人參加了掃墓大會,上了一堂生動的愛國主義教育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