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0章 兩代護墓人李文傳、李學成父子(2 / 2)

2004年初,市新四軍研究會的領導同誌看到了一則報道李文傳義務看守板張集烈士墓的消息,他們在縣新四軍研究會領導的陪同下,來到了板張集烈士墓地,看望了李文傳。之後,他們向鳳台縣委、縣政府作了彙報,建議在原先的基礎上建設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

鳳台縣委、縣政府十分重視,經研究決定在2004年年底動工。李文傳聽到這個喜訊後,十分高興。然而,遺憾的是他還沒來得及看到烈士陵園的建成,就於2004年3月5日溘然去世,帶著遺憾,也帶著欣慰走完了他光輝的一生,享年73歲。在彌留之際,他拉著與他共同守墓20多年的二兒子李學成的手,反複叮囑:“我不行了,以後守墓的責任就落在你的肩上了。這些烈士都是我們的親人,一定要好好地守著、護著,不管環境千變萬化,對烈士的敬重永遠不能變,每年的清明節上墳,別忘了代我給烈士們磕個頭!”二兒子李學成含淚答應了父親,並下決心要像父親那樣,用畢生的精力為烈士守好墓,為烈士陵園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2004年10月,在鳳台縣委、縣政府的重視關懷下,在淮南新四軍研究會的幫助指導下,在當地政府和人民群眾以及社會方方麵麵的熱心支持下,政府資助,社會捐助,由縣新四軍研究會的老同誌們負責建設的板張集革命烈士陵園正式開工了。

在板張集烈士陵園的建設中,李文傳的二兒子李學成帶領全家上陣,和縣新四軍研究會的老同誌一起,投入到了建設陵園的緊張戰鬥。他吃住在工地,白天幫助施工人員搬運材料,晚上負責看管。村裏人想要一點建築材料,都被他一一拒絕,他耐心地解釋,這都是給烈士們用的,每個東西都得愛惜。村裏人被他的愛心感動,工地上很少丟失物料。陵園裏建築用的幾千塊石料,需要一塊一塊搬卸,一件件組裝,李學成總是配合協助技術工人順利完成任務。陵園裏栽植了各類樹木花卉2000多棵,棵棵都浸透著李學成的汗水,從運輸樹苗到打穴、栽植,他一樣都沒少參加,他發動妻兒一起上陣,就連70多歲的老母親也忙著送茶送水。特別是給2000多棵林木花卉除草、澆水、施肥和噴藥,是件工作量大、經常性的體力活,他拖著扭傷的腰,一幹就是一天,累得連飯都不想吃。他說:也真奇怪,每到這時,想起父親的話,到烈士墓上走一走,就不感到太累了。

2007年,陵園擴大麵積,需要征用陵園周圍的土地,李學成二話沒說,拿出自己承包的2畝好地進行調換,保證了按時開工。有人說:李學成吃虧了。李學成說:吃虧不吃虧,我自己最清楚。我這樣做,一是算對父親敬了點孝;二是對烈士報了點恩。比起父親來,我差得還遠。同年4月,解放戰爭時期在鳳台做黨的地下工作被敵人殺害的胡之光烈士的遺骸,移葬板張集烈士陵園。李學成聽說烈士生前愛花,他懷著敬重的心情,在烈士墓周圍栽滿了菊花、月季、蝴蝶蘭等多種花卉。烈士的外孫女林小玎從日本來給外婆掃墓,見到外婆躺在鮮花叢中,十分感動,一再表示感謝。李學成說:“要感謝的是先烈們,沒有他們哪有我們的今天!”

伴隨著板張集烈士陵園幾經改建和完善,陵園被命名為市、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被共青團安徽省委和少先隊安徽省工作委員會聯合命名為“民族精神代代傳”少先隊體驗教育基地,被共青團淮南市委命名為“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每逢春節和清明節,李學成都要學著父親那樣,把全家人帶到陵園裏,祭拜一番,並給墳墓培土、除草,教導子女要像爺爺那樣,尊敬烈士,愛護陵園。李學成還為來到陵園參觀憑吊的人們主動當起解說員來,講解烈士的事跡,講解鳳台縣革命鬥爭曆史。

曆史,不能忘卻;記憶,永不改變。今天,當年的烽火硝煙雖已漸行漸遠,但巍然挺立於永幸溝畔的板張集烈士陵園卻時時告訴著我們:要永遠傳承革命曆史,不忘繼承烈士遺誌,更能開創美好的未來。

人們在緬懷先烈學習先烈革命精神的同時,忘不了55年義務守墓的李文傳和繼承父親遺誌為建設烈士陵園付出心血和汗水的李學成,是他們兩代人,用真心和大愛譜寫了一首感人肺腑的樂章,受到了人們的尊敬和讚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