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升湖”之美,曆來為文人墨客所稱頌,特別當日墜西山、紅霞滿天、漁歌四起之際,或登茅仙山頂,或攀梯壽縣城樓,舉目西眺,都會讓你目眩神馳,如置身仙境。成書於明朝嘉靖年間的《壽州誌》,就有“西望湖光晚照紅”的佳句。清代周方升的《西湖晚照》雲:“湖畔湖明淑氣融,流光蕩漾水天空。影拖岸柳連波綠,晴醉汀花逐浪紅。兩兩漁舟催晚景,聲聲牧笛送春風。行歌人向長堤出,遠岫參差淡靄中。”可見尉升湖晚景之美。讀之,仿佛舊時滿湖的秀色又顯現在眼前。
東津曉月
東津古渡口位於現在的壽縣東門外的淝水上,古時水上有石橋一座,是東淝河通往淮河的咽喉之地,也是南北水路的樞紐。南來北往的商賈船隻多聚於此。當月懸中天時,花吐夜香,繁星閃爍,水天一色,與淝水中的石橋、扁舟、漁火、波光相映成趣,組成了美妙仙境,或登樓,或倚船頭,或扶欄橋上,伴隨寺廟鍾鼓聲聲,賞者若臨姑蘇楓橋夜泊。同時,這裏還以淝水之戰要津而聞名於海內外。東晉太元八年(383),前秦皇帝苻堅,為了消滅東晉,力圖實現統一中國而發動了這場戰爭。攻占壽陽後,晉軍大將謝玄帶領人馬來到淝水之上布陣,要求前秦軍隊後撤,讓晉軍渡河決戰。苻堅想趁晉軍過河之機,一舉殲滅,就答應晉軍的要求。誰知前秦軍隊一後撤即亂不可收,晉軍乘機渡過淝水,殺得前秦軍隊人仰馬翻、橫屍遍野、血流成河,苻融死於亂軍中。苻堅中箭負傷逃回長安,近百萬前秦軍隊隻剩十萬。這就是中國曆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例。
珍珠湧泉
古國下蔡南十餘公裏的鳳凰山腳下,有一古泉叫“珍珠泉”,遊人絡繹不絕,現為壽縣轄境。清人吳育在《珍珠泉記》中稱:“泉出其下,如珠,故名”。《太平寰宇記》說:“若人至其旁,大叫即大湧,小叫小湧,若唾之,湧彌甚,因名‘唾泉’”。
明代禦史楊瞻詠珍珠泉詩曰:“清清靈脈發,閃閃瑞光浮,塵垢難汙潔,珍珠不斷頭。”它把古泉誘人之處淋漓盡致地表達了出來。古泉正北方立有“珍珠泉”題刻和“珍珠洗盡汙穢氣,淮域長流清正風”的石聯。池四周圍以石欄,泉水晝夜不息地從一石刻龍頭噴湧而出。泉東側建有一古典式廳堂,東南方有涼亭,供遊人小憩。
珍珠古泉旁的鳳凰山,也有佳傳。據說由於該山峰俊山秀,古時有鳳凰常棲於其上,故名“鳳凰山”。清雍正十一年(1733),兩江總督尹繼善奏請設置新縣,遂與壽州分疆而立,以壽縣城內之東隅並北門外之石馬店,東門外之石頭埠等地劃為新縣。因城北有鳳凰山,遂定新縣名為鳳台縣,直到清同治四年(1865)六月,因同城分治,有諸多不便,才將鳳台縣治所遷移至下蔡。
州來煙雨
明代傅君錫的《壽陽煙雨》有句:“幾回憑眺難收拾,仿佛王維畫裏詩。”宿州一無名隱士撰寫的茅仙洞碑文中,提到州來“八景”時有“四頂山祠隱天仙”之句。當地諺雲:“四頂山發雲,下雨不要問神。”因為附近其他諸山皆不能發雲,故每當四頂山吐雲噴霧之際,神秘幽深,聚散無序,變幻無常,有時它像龍蛇浮動,迅速漫繞周圍各山,使峰峰相連,煙雨茫茫,雄奇壯觀;有時稠雲團團,在山風相助下,直插雲天;有時卻細雨蒙蒙,微風瀟瀟,與青山翠樹相映成趣,更具圖案之美,賞觀頗感神奇,猶入瓊宮仙境。“四頂山祠隱天仙”,指的就是四頂山奶奶廟,該廟原有兩道山門,四合院落,後大殿內有一尊腳踏蓮花、身著道袍、安祥撚指的神妃碧霞元君塑像。據《鳳台縣誌》稱:“每歲三月十五,焚香膜拜者自光、固、穎、亳牽車鼓楫而至,雲集霧會,自昏達旦。”直至今日,每逢廟會,善男信女,從四麵八方蜂擁而至,除登山覽景外,多為燒香祈求元君奶奶保平安、施甘露、豐稔惠民。
紫金疊翠
八公山境內有一青翠俊峰名叫“紫金山”,位於州來東南十公裏處。明代嘉靖《壽州誌》載:“紫金山在州東北十裏,古傳山有黃金色,故名。”又傳淮南王劉安與八公埋金於山,山民常在叢莽間撿得,所以管此山叫“紫金山”。
紫金山從八公仙境中脫穎而出,成為州來一景,除傳說中山有金藏外,還因此山有婀娜亭立的英姿和青翠欲滴的山色,陰晴變幻無常,勝景宜人之特色,遊客不絕。清人有《紫金疊翠》詩讚:“層巒繞郭列雲屏,幾岫參差對晚汀。晴有雨痕留石色,陰隨嵐氣變山形。一瀑激蕩飛流白,萬木肅然積靄青。廷矚待尋軒豁處,閘皋重葺畫詩亭。”對紫金山的峰俊山秀作了淋漓盡致的描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