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自序(1 / 2)

1

一切事物的成長,無不有其進化過程,人類文明的發展同樣如此。人類的文明是從人類各個曆史時期對客觀世界的認識和把握中創造出來的。一切文明的發展,無不受當時經濟環境和地理條件的製約。而且,不同地域的文明和文化總是處於永不間斷的交流、滲透、影響和吸收的過程中。

西格蒙特·弗洛伊德在《文明及其不滿》中說,人類本質上是自私的和具有攻擊性的,然而任何一種成功的文明都有一個特點,那就是為了共同的利益與和諧,人類必須學會自覺地超越他們的生物學天性,表現出利他的行為。弗洛伊德還說,隨著文明的發展,人類也必須放棄更多的自我。在一定程度上說,文明的價值正是建立在個人的痛苦之上。

如果說利他主義是社會穩定的凝固劑的話,那人類社會與自然世界就太不一樣了。在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諸多矛盾和事件時,這是一個重要的分水嶺。我們的思維也由此限定。文明的深刻性也體現在這裏。

2

這本書寫作的最初目的,是為我所開設的課程《文明的曆程》所寫的講義,剛開始的時候,我的講稿隻是幾十頁的大綱式的東西。我的學生都是20歲左右的年輕人,而且已有一定水準的知識儲備和文化涵養。在寫作本書時,我是充分考慮了這一點的。

在我的斷斷續續的寫作過程中,陽光已從我的窗前至少走過了五個春秋。每逢周末,坐在我家陽台的藤椅上,享受著溫煦陽光的絲絲暖意時,總有一些安逸和慵倦掠過。窗外的鳥兒像歌謠一樣的鳴叫和不時飄過的雲霧,顯示了世界正在發生著某種變化。

我也常常為我們的世界變化之快而驚歎,有時候,我都難以判斷這是好還是不好。在我的意識中,一些東西還停留在唐宋時期,我真的盼望過能回到那個田園時代,找一個富有詩意的地方,蓋幾間茅屋,守住一座大山好好地過一回自己的日子。

一想到人類的文明,我的心底就會掠過一陣異樣的激動,我為那個不複存在的時代而宣泄過心底的意緒,或充滿深情地詠唱過。那是一首非常古老的歌謠,它早已經從人們的記憶中飄過。留在人們記憶深處的,就是一幅珍貴的圖片了,上麵還有文字。從那些發黃的紙卷裏麵透露出來的,乃是一種真實的生活場景和充滿溫情的故事。

3

在我的筆下,古代社會的所有創造不僅是一種有象征意義的符號,也是能印證一個時代曾經存在過的標簽。我總是想到那些默默無聞的創造者,他們和我們的祖先或先知一樣。正是他們,為擺脫困擾其生存的危機,為戰勝自己的無知所做的種種努力,為幻想中的幸福而進行的艱苦卓絕的事業,常常使我頓生無限崇敬,崇敬之餘,也會或多或少地想到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

一切皆在運動,一切皆在發展變化之中。但太陽還是那個古老的太陽,大自然所創造的無限多的生命已湮沒在了向前飄去的陽光中。包括未來的生命,也將會在陽光的極限處消逝。

人類活動的背景猶如曾經活躍如斯的穀地,雨季已經過去,太陽一如既往地照耀著我們。當你看到那些留存下來的隻是昔日城堡的遺址,隻是在沒有人跡的廢墟上如煙的野草,隻是在寂寞的高原上飄過的白雲的影子,你的心也許會隨著日月星辰的運行而悸動。

那些創造者的身影已隨歲月的流逝而煙消雲散,但他們創造的精神財富和文化卻一代代地傳承了下來,文明的曆程是整個人類生命曆程中最高和最核心的部分,人類的精神和自由在其中得以體現。

4

一個人,不論通過什麼途徑,隻要他能夠根據自己的感受來再現自然的原始風貌、人類的活動背景和文明發展的曆史進程,他就在進行真正的創造了。我想,科學研究是拓荒,文學藝術的創造是拓荒,追尋遠去的文明同樣是拓荒。所謂拓荒者,他一定是走了一條常人沒有走過的路,那條路多半都充滿了荊棘和危險。在那條路上行走時,還常常多了些寂寞感,不僅如此,你也要做好失敗的準備。一些人甚至會在孤獨中失去自我。

我寫本書的基本目的,是想提供一般教科書和學術專著所不能提供的人類早期文明發展的具體過程,從而使人們逐步體會到人類在探索外在世界和自我心靈之奧秘的幸福與艱辛。

當你的目光掠過這些文字時,你會看到,發現和創造的價值有多麼重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我從遙遠的時空塵埃中拚出的每一塊文明的碎片都浸透著我的心血、我的思想甚至我的偏見。它或許會令人激動和給人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