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1084~11557),自號易安居士,是李格非的女兒,她的母親是名臣王拱辰的孫女,也能詩會文。建炎南渡(1127)以前,李清照的生活幸福美滿,她十八歲時嫁給了趙挺之的兒子趙明誠,夫妻二人情投意合,雖然因為趙明誠做官他們有過離別,但時間都很短暫。靖康元年(1126)的戰亂徹底改變了李清照的生活。先是建炎元年(1127)金兵南下,李清照被迫漂泊江南,緊接著建炎三年趙明誠在金陵病逝,李清照悲痛之下得了一場大病,但形勢危急,她不得不繼續南奔避難。一路上,她曆經艱險,幾經輾轉,直到紹興五年(1135)才在臨安定居下來,直到去世。
李清照是一位才華橫溢、抱負非凡的女作家,她的詩風意境宏闊,筆鋒犀利,像“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夏日絕句》)這樣豪氣逼人的詩句絲毫不讓須眉。但是,真正奠定她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的是她的詞作。
李清照有《漱玉詞》,她的詞以靖康之亂為界,可以分為前後兩個時期。前期詞作主要表現了一位少女、少婦悠閑適意的生活情趣,如《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沉醉不知歸路。興盡晚回舟,誤人藕花深處。爭渡,爭渡,驚起一灘鷗鷺。”在人爭渡、鳥齊飛的動態描寫中我們可以看出詞人天真活潑、熱情洋溢的性格特征。作為一位女詞人,李清照也有多愁善感的時候,流傳千載的《一剪梅》“紅藕香殘玉簟秋”作於她和丈夫短暫的離別之後,其中“花自飄零水自流,一種相思,兩處閑愁。此情無計可消除,才下眉頭,又上心頭!”在輕緩的歎息中包含著無限的柔情,是婦孺皆知的名句。
南渡以後,李清照詞中的離愁別恨加重了分量,常常在哀歎之餘流露出家國之恨,《永遇樂》“落日熔金”、《聲聲慢》“尋尋覓覓”,都是這時的代表作。其中《聲聲慢》的開頭幾句“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以十四個疊字組成,真實地傳達出當時詞人淒清悲苦的心境,在感情深度上明顯超過了前期作品。
李清照作詞善於運用淺近、清新的語句,采用白描手法,在一個動作、一個細節中準確地傳達出微妙曲折的心理活動。她清新自然的語言風格被稱為“易安體”,受到了後人的讚揚。
為什麼說文同詩、文、書、畫皆工
文同(1018~1079),字與可,自號笑笑居士,梓州梓潼(今四川梓潼)人。他長得方口秀眉,氣格高潔,司馬光、蘇軾都很器重他,文彥博守成都時也寫信給他說:“您襟懷灑落,就如同晴日裏的白雲、秋夜裏的明月。”
文同詩、文、書、畫無不精通。他在詩裏描寫自然風景常和繪畫結合起來,如《晚雪湖上寄景孺》中的“獨坐水軒人不到,滿林如掛《暝禽圖》”二句直接把山水比作名畫,又如《長舉》中“峰巒李成似,澗穀範寬能”二句以李成、範寬這兩位畫家的作畫風格來比喻山水。錢鍾書先生認為從文同開始,“這就成為中國寫景詩文裏的慣技”(《宋詩選注》)。文同篆、隸、行、草、飛白皆工,在書法上有一定造詣。他還是最早作文人畫的文人之一,善畫墨竹。剛開始他隻是自娛自樂,但漸漸名聲在外,有很多人拿著縑(jiān),一種質地細薄的絲織品,古代常用來書寫文字)帛來登門求畫。文同很討厭他們,把縑帛都扔到了地上。元豐初年(1078)他被任命知湖州,第二年在上任的路上休息,端坐而卒,後人稱文同為“文湖州”,稱他的墨竹畫風為“湖州竹派”。
為什麼說米芾“妙於翰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