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2 / 2)

另一方麵,增援美軍大批到達,雙方兵力對比發生了更加有利於協約國軍的變化。從7月18日起,協約國軍隊轉入反攻,接連發動3次戰役。至9月15日,已消除3個突出部,將德軍逐回其春季攻勢出發地,牢牢掌握了戰略主動權。1918年9月26日,協約國軍隊在西線向德軍發起總攻。德軍全線潰退,敗局已定。

與此同時,在巴爾幹戰場,協約國軍隊於9月15日向保加利亞軍發動進攻。保加利亞在9月29日投降。在中近東戰場,英軍在10月1日占領大馬士革,大敗土耳其軍,相繼占領巴勒斯坦、敘利亞全境和美索不達米亞,迫使土耳其於10月30日在停戰協定上簽字。在意大利戰場,意軍於10月24日向奧軍發起進攻。幾天後奧軍全麵崩潰。奧匈政府於27日向協約國求和。10月28日,奧匈境內各被壓迫民族掀起民族革命浪潮。維也納爆發總罷工和遊行示威,要求奧皇退位。11月3日,已經瓦解的奧匈帝國投降,與意大利簽訂停戰協定。

德國的崩潰是必然結果。它缺乏人力,最後一次征兵把14歲的孩子和60多歲的老人都征去了。由於海上封鎖,糧食和給養用完了。11月3日,德國開始了“十一月革命”,布爾什維克和自由派製造的國內動亂震憾了政府。11月9日,德皇也倉促逃往荷蘭。

11月8日,天主教中間派首腦馬塞厄斯·埃爾茨貝格爾率領其他的德國代表來到貢比涅的協約國司令部外的一個地點。他們會見了協約國聯軍總司令福煦元帥,他用兩天時間考慮了投降要求:德國須交出重炮和飛機,5000輛卡車,5000輛火車頭和1.5萬節車廂;大型軍艦和大多數潛水艇要停泊在各協約國港口,駐紮在奧匈帝國、羅馬尼亞、土耳其和俄國的德國軍隊必須立即撤出;萊茵河西部領土上的軍隊必須撤走。

埃爾茨貝格爾和他的同胞們同意這些條件。停戰協定在法國東北部貢比涅森林的雷道車站簽署。

第一次世界大戰是同盟國與協約國兩個軍事集團為重新瓜分殖民地和勢力範圍、爭奪世界霸權而進行的一場全球規模的戰爭。戰爭的結局是同盟國集團的徹底失敗,協約國集團付出極大代價而獲勝。

以德國為首的同盟國集團由德意誌帝國、奧匈帝國、土耳其奧斯曼帝國和保加利亞王國所組成,同盟國集團全麵潰敗。以英法俄為首的協約國集團由30多個國家和地區組成,協約國集團為取得大戰的勝利付出了極大的代價,隻有美國和日本掠獲不少實際利益。

這場帝國主義戰爭,無論是從同盟國方麵講,還是從協約國方麵講,都意味著帝國主義的衰落,國際關係發生新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