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1 / 2)

1918年11月11日,寂靜降臨歐洲戰場,猶如薄霧籠罩一切。早晨5點,德國人簽署了停戰協定,6小時後停火生效。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了。

這場帝國主義戰爭以1914年6月28日奧匈帝國王儲被刺殺為導火索,曆時4年又3個月。大戰的主要戰場在歐洲,波及亞洲、太平洋領域,先後有35個國家和地區參戰,約占當時世界人口2/3的15億人被卷入戰爭。雙方動員軍隊達6503萬餘人,戰爭中損失3750萬餘人,其中陣亡853萬餘人;另外平民死亡1261.8萬人。雙方直接用於戰爭的費用達1863億多美元,各交戰國經濟損失總計約2700億美元。無論從哪個角度來講,第一次世界大戰之損失都占首位。

德國是後起的帝國主義國家。由於資本主義經濟發展不平衡規律的作用,它的工業產量在1910年即已超過英法兩個老牌帝國主義國家而居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它在世界工業總產量中的比重,從1870年的13.2%上升到1913年的15.7%;同期在世界貿易總額中的比重從9.7%上升到12.6%,僅次於英國,也居世界第二位。隨著經濟的迅速發展和向帝國主義過渡,德國從19世紀80年代起瘋狂進行對外擴張。1914年,德國殖民地麵積達到290萬平方公裏,人口1230萬人,但還不及英國殖民地麵積的1/11和法國殖民地麵積的1/3.它不惜訴諸戰爭,以武力重新瓜分世界,奪取世界霸權。

1919年4月28日,巴黎和會通過了《凡爾賽和約》,其中1-26條為《國際聯盟盟約》,標誌著國際聯盟的正式成立。第一次世界大戰進入1918年,交戰雙方經過3年多激戰,人員傷亡和物資消耗極大。戰局互有勝負,相持不下。此時,蘇維埃俄國退出戰爭,美國遠征軍尚在大量組建訓練之中。德軍統帥部力圖抓住擺脫兩線作戰困境和大批增援美軍尚未到達歐洲的時機,在西線發動決定性的進攻,在1918年夏季之前打敗英法聯軍,奪取戰爭勝利。德軍在西線共集結194個師,編成4個集團軍群,總兵力約400萬人,擁有火炮5000餘門,飛機3000架,坦克近200輛。與之相對抗的西線協約國軍隊,有186個師,分屬於法國和比利時的4個集團軍群及英國遠征軍,總兵力500萬人,火炮1.6萬餘門,飛機3800多架,坦克800輛。稍後美國遠征軍大批抵達歐洲,有14個師55萬人參加夏季作戰。自3月至9月雙方進行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規模最大的一係列進攻和反攻戰役。

德軍從1918年3月21日至7月17日,先後發起5次大規模進攻戰役。這幾次戰役雖然給了英法聯軍以沉重打擊,攻占大片土地,再度迫近巴黎,但德軍並未實現各次戰役的預期目標,在協約國軍頑強抵抗下被迫停止進攻。其新占領地區形成3個巨大突出部,使戰線拉長,給協約國軍隊實施反攻提供了條件。經過這5次進攻,德軍折兵百萬,兵源枯竭。1918年夏季每月需要補充16萬兵員。實際隻能拚湊到6萬人。它再也無力發動新的攻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