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二十年代美國的國內國際關係(1 / 2)

1919年11月19日,共和黨控製的參議院,在曆時兩個月的辯論之後,拒絕批準旨在結束戰爭和建立國際聯盟的《凡爾賽條約》。參議院的這一行動對威爾遜總統來說是個嚴重的挫折。因為威爾遜總統曾力勸巴黎和平會議接受國際聯盟。

爭論的中心問題是對該條約中有關建立國際聯盟的條款持有保留權問題。這些保留權是參議院對外關係委員會主任、馬薩諸塞州參議員亨利·卡伯特·洛奇提出來的。這些保留權明確地表示,不經國會批準美國根本沒有責任和義務按照該條款的第10條規定去保衛國際聯盟的各成員國。

威爾遜總統力勸參議員們投票反對附有洛奇的保留權的條約。他說堅持這些保留權等於取消整個條約。最後,參議院以55票對39票把包含洛奇的保留權內容的條約也給否決了。46名共和黨人投反對票。

1920年11月2日,55歲的沃倫·哈定當選為美國第29任總統。哈定1865年出生於俄亥俄州。幼年喜好吹奏樂,具有朗誦天才。大學畢業後從事新聞工作,並主辦《明星報》。1891年哈定加入了共和黨,1899年當選為俄亥俄州議會議員,1904年當選為該州副州長。1914年,當選為聯邦參議員,一直任職到1920年。他在參議院任職期間,是個無足輕重的人物,並經常缺席。但他結交甚廣,而且忠於共和黨並能按黨的核心領導的意思辦事,因此在1920年被共和黨黨魁們提名為該黨總統候選人。哈定利用選民對威爾遜總統及其民主黨的厭倦心理,提出了“恢複常態”的競選口號,結果競選成功。

1921年3月4日,哈定任總統後,解散了戰時設立的各種機構,宣布政府不幹涉私營企業活動,不過問企業的兼並等,不再規定物價或製訂政府條例幹涉經濟,放任壟斷資本家擴大勢力,加強壟斷地位。他還廢除了威爾遜政府戰時增收的所得稅、遺產稅和過分利稅,特別是降低了高收入者的稅率,使富有的資本家交納的稅款大為減少,而廣大人民的負擔相對增加。在外交上,哈定政府發起召開了華盛頓九國會議(1921年11月12日到1922年2月6日召開),簽訂了《海軍軍備條約》和《太平洋協定》。哈定總統任內起用了很多大資本家,因而發生了不少利用職權營私舞弊和貪汙瀆職案件。

1921年4月12日,哈定總統在國會的一次聯合會議上說,美國“將不參加”國際聯盟。這位新總統對國際聯盟的拒絕,贏得了主要來自他的共和黨夥伴的熱烈掌聲。而這一國際組織是前任總統、民主黨人威爾遜所竭力倡導的。在拒絕國際聯盟的同時,這位總統保證,他的政府將與那些想組成一個他稱之為非政治的國家聯合體,以及想使慘遭戰爭踐踏的歐洲國家複興的外國政府合作。

1923年8月2日,哈定總統去世。3日淩晨,美國副總統柯立芝按照憲法宣誓就任總統。他為人謙虛,做事虔誠,美國公眾都很喜歡他。1923~1929年,美國總統柯立芝任職期間美國一派繁榮。當時美國由於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大發戰爭橫財,經濟實力雄厚,較早地擺脫了1920~1921年經濟危機,生產開始恢複、發展。同時在進入20世紀以後美國出現了“工業合理化”運動,各個企業采用新設備和新技術,實現生產的專業化、標準化、電氣化和自動化。在管理上實行“泰羅製”和“福特製”,不僅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也使新興工業部門迅速發展起來。而且在擴大國內市場的同時,大量輸出資本和商品。這一切都促使美國在1923~1929年經濟迅速發展而出現繁榮。這主要表現在工業生產大幅度增長,1929年美國工業總產值比1914年增長了2倍,尤其是汽車工業、建築工業和電氣工業增長最快。除此之外,化工、機器製造、橡膠、飛機製造等部門也有較大的發展。這一時期的繁榮,大大促進了美國的工業化,使工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越來越大。這一時期正是卡爾文·柯立芝任職期間,因此被稱為“柯立芝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