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藻》:史氏自遷、固作傳,始以品彙相從。然其中或以年世追促,或以人物寡鮮,求其具體必同,不可多得。是以韓非、老子其在一篇;董卓、袁紹,無聞二錄。豈非韓、老俱稱述者,書有子名;袁、董並日英雄,生當漢末。用此為斷,粗得其倫。
《摸擬》:世異則事異,事異則備異。必以先王之道持今世之入,此韓子所以著《五蠹》之篇,稱宋入有守株之說也。
《雜說上》:司馬遷之《敘傳》也,始自初生,及乎行曆,事無巨細,莫不備陳,可謂審矣。而竟不書其字者,豈墨生所謂大忘者乎?而班固仍其本傳,了無損益,此又韓子所以致守株之說也。如固之為《遷傳》也,其初宜雲“遷字子長,馮翊陽夏入,其序日”雲雲。至於事終,則言“其自敘如此”。著述之體,不當如是耶?
案:《品藻》篇論韓老同傳之問題,深為學者訾議,參看《老子》條案語。
《摸擬》、《雜說上》二篇,皆以韓子守株之說為喻,申明修史當持“世異而事異”之發展變通觀,其說固當。《雜說上》譏班氏《漢書·司馬遷傳》“仍其本傳,了無損益”,此未審班氏著書體例。眾所周知,《漢書》於武帝前多采《史記》原文,馬遷本傳錄其自序,並無所違。錢大昕《廿二史考異》卷八《漢書·司馬遷傳》條論子玄此說雲:其說固然。然此例入所共知,孟堅命世大才,詎猶未了?蓋叔皮父子踵史遷而作書,故而敘一篇,悉因舊史,附以後事,取述而不作之義“意主撈謙,非失於檢點也。”。
(韓非子)書,有人認為“不全是韓非作的,有法家、道家、縱橫家攙人的部分”。《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卷考定其書乃韓非之徒“收拾編次”。周勳初先生經過縝密考證而推斷“《韓子》的編者應當是劉向”。其說可參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