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和藍玉兩案,史稱“胡藍之獄”,前後達十四年之久,誅殺四萬五千餘人,功臣宿將被殺戮殆盡。
空印案與郭桓案是怎麼回事
太祖除了大肆殺戮功臣如胡藍之獄,還殘害官吏,如洪武十五年(1382)的空印案和十八年的郭桓案。
朝廷規定,每年布政司和府、州、縣的官吏都要到戶部報告地方財政收支情況,核對錢糧、軍需等事情。經過戶部審核,遇到錢糧開支有不符合規定的,就要駁回重新填造。但各布政使司離京城遠的有六七千裏,近的也有千裏上下,所以,那些進京報告地方財政情況的官吏們就預先帶上已蓋好官印的空白文書,一旦遇上被戶部駁回原擬錢物數之事,就立刻在空白文書上改填,這已成為公開的秘密。洪武十五年(1382),太祖發現了這種情況,認為其中一定有舞弊行為,就下令嚴辦,地方長官都判處死刑,副職打一百棍發配戍邊。
洪武十八年(1385),太祖懷疑北平二司的官吏與戶部侍郎郭桓共同貪汙,於是興起大獄,自六部的左右侍郎以下一律處死,獲贓銀七百萬兩,犯官的供詞牽連到直隸省所轄的地方官吏,被拘捕處死者數萬人。追贓時又波及全國各地的一批地主富戶,核查認為贓款窩藏之處遍天下,百姓之間的中等人家也因此而大都破產。民間怨聲四起,太祖就親自書寫郭桓等人的罪行公布,又判處右審刑吳庸等人死刑,以壓天下之怨。
這兩起案件牽連被殺者達幾萬人。
明太祖為什麼要廢除宰相製度
明朝初年,官僚機構基本上沿襲元代,在朝廷設中書省,由左右丞相總管吏、戶、禮、兵、刑、工六部事務,丞相掌握著很大的權力。為了加強皇權,太祖對此進行了改革。
明初,行中書省的行政長官左、右丞相負有統率百官之責,位崇權重,容易和皇上發生矛盾。太祖洪武初年,李善長、徐達分別為左、右丞相。李善長為人處事小心謹慎,徐達大部分時間帶兵征戰在外,都沒有和太祖發生矛盾衝突。但在胡惟庸擔任丞相之後,情況就發生了變化。胡惟庸是鳳陽定遠(今安徽定遠)人,淮西集團的重要人物。洪武六年(1373),在李善長的極力推薦下,由右丞相升為左丞相。他專權獨斷,“生殺黜陟,或不奏徑行”,各官署長官給太祖的奏折,都先取閱,如果有對自己不利的,就擅自扣壓不往上呈。於是出現了被罷職的和想做官升官的都爭著去走他的門路的現象,他收到的金帛、名馬、玩好之物不可勝數。十三年,太祖以“擅權植黨”的罪名殺了胡惟庸,並趁機取消了中書省,廢除丞相等官職。朝廷政務由六部分別處理,提高了六部的職權和地位,而各部的長官又直接聽命於皇帝。
明太祖為什麼要大興文字獄
太祖出身貧寒,雖讀書不多,但爭奪天下時卻很注意訪賢納士。明朝建立之後,太祖又以薦舉、科舉、學校教育等方式來招攬人才。但當時有一部分文士不願出來做官,有的為了躲避朝廷征召,甚至采取自殺、自殘肢體、逃往漠北等方式。太祖重視文人,又有所猜忌,部分文人不願和他合作的態度,加深了這種猜忌,再加上一些功臣武將的挑撥,使他興起了文字獄。
文字獄就是在文字細節上挑毛病,編造罪名迫害作者。太祖曾經當過和尚,所以非常忌諱“光”“禿”“僧”這些字眼,連和“僧”同音的“生”字也覺得刺眼。他早年投身紅巾軍,就最恨人說“賊”“寇”,連和“賊”字形音相近的“則”字,看了也生氣。明初,地方官在逢年過節、皇帝生日及皇家喜慶日子所上的表章,都是由學校教官代作的歌功頌德的言辭,卻屢屢惹得太祖發怒,下令處死作者。如浙江學府教授林元亮寫《謝增俸表》,中有“作則垂憲”一語,杭州府學教授徐一夔所上表文中有“光天之下”,“天生聖人,為世作則”等語句,太祖就說文中的“則”是罵他做過賊,“光”是光頭,“生”是“僧”意,是罵他當過和尚。尉氏縣教諭許元為本府作萬壽賀表,有“體乾法坤,藻飾太平”八字,太祖認為“法坤”是“發髡”,“藻飾太平”是“早失太平”。下令將作者處死。
文字獄從洪武十七年(1384)鬧到二十九年,造成了提筆怕文字獄、人人自危的恐怖局麵。
明朝大軍深入漠北征伐北元的戰爭結局如何
明軍占領山西、陝西之後,擴廓帖木兒仍盤踞甘肅。為了徹底攻取西北,太祖於洪武三年(1370)正月,派兵分兩路進殲元軍。徐達率領的西路軍於四月在沈兒峪(今甘肅定西北)全殲擴廓所部,擴廓帖木兒僅與妻子數人逃脫,由寧夏奔至和林(今蒙古國哈爾和林)。李文忠率領的東路軍入沙漠追殲元朝皇帝,攻克應昌(今內蒙古清平)。當時,元順帝已死,其子愛猷識理達臘嗣位。李文忠率領的部隊俘虜了順帝的孫子買的裏八剌及後妃等。愛猷識理達臘與數十騎向北逃到和林舊部。元朝殘餘勢力被迫從應昌、定西一線北撤,明朝北邊防禦趨於穩定。但愛猷識理達臘仍委托擴廓帖木兒料理國事,對明朝廷仍然是一種威脅。
洪武五年(1372)正月,太祖派十五萬大軍分中東西三路進擊擴廓帖木兒。徐達率五萬中路軍出雁門,於野馬川敗蒙古軍隊。五月,進至嶺北(約今蒙古國烏蘭巴托東北),與擴廓帖木兒、賀宗哲所部激戰,明軍失利,死亡數萬人,徐達收兵守塞。馮勝率五萬西路軍至甘肅,一路多獲勝,亦集乃路(今內蒙古額濟納旗)守將卜顏帖木兒率領全城投降,又收取瓜州(今甘肅定西偏南)、沙州(今甘肅敦煌對岸),奪取了甘肅。李文忠率五萬東路軍從應昌出發,至口溫河(從西南流人內蒙古查幹諾爾的河流),繼而進至哈刺莽、臚朐(lúpú)河(今內蒙古境內克魯倫河),敵人驚潰。李文忠留下輜重,每人攜帶二十日的糧食,繼續追擊,至土剌河、阿魯渾河(今蒙古國境內的鄂爾渾河),直至稱海(今蒙古國西南部)。雙方多次激戰,李文忠雖有擄獲,但損失頗大,多名將領戰死。後敵人逃走,李文忠也率軍隊返回。整個戰爭至六月結束,中路軍失利;東路軍雖勝負相當,但損失較大;隻有西路軍攻取了甘肅,打通了往西域去的道路,並沒有達到消滅擴廓的預期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