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6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3)(2 / 3)

這次出擊,明朝廷派遣精兵強將,卻以基本失敗而告終。朝廷意識到消滅殘元勢力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就變為以防禦為主的戰略。

明朝進軍遼東與雲南的戰爭勝負情況如何

滅掉夏政權之後,明朝就著手準備消滅雲南的元梁王把匝刺瓦爾密和東北的納哈出這兩股勢力。二者均沿用元朝年號,遵從元宗室的命令,各據一隅之地以對抗明廷。尤其是納哈出,占據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的遼陽(治今遼寧省境內的大部分地區),與元朝遺臣和地方軍政官員聯合在一起,形成一股強大的抗明勢力,直接威脅到明王朝北方的安全。由於雲南離蒙古本部較遠,勢單力孤,易於攻取,太祖就先集中兵力攻取雲南,然後又揮兵東北。

雲南的殘元勢力大致分三個係統,以直屬於元朝皇帝的元梁王為主。明太祖洪武五年(1372)至十四年八月期間,明朝廷不斷派遣使臣招降元梁王,但始終未能成功。多次招降不成後,太祖於十四年九月派傅友德率軍三十萬攻取雲南。明軍一路攻城略地,曲靖(今雲南曲靖)、昆明(今雲南昆明)、大理(今雲南大理)等地相繼被攻下,元梁王自縊而死。十五年閏二月,雲南各地全部歸順。此後,明朝廷派沐英統兵鎮守雲南。

平定遼東用了近二十年的時間。洪武二三年間,明廷多次招降,但納哈出都不予理睬,以擁兵數十萬為恃,與明軍對抗。其後多年中,納哈出不斷襲擊邊疆,給明王朝造成嚴重威脅。在這期間,明廷逐步招降遼東的其他殘元勢力以孤立納哈出,又建立糧餉供應基地,為攻取遼東做了充分準備。洪武二十年(1387)正月,太祖派馮勝、傅友德等人率軍二十萬北征,明軍集結於通州(今北京通州),進逼納哈出,又派降將乃刺吾(原納哈出部下)繼續勸降。三月,納哈出見明軍壓境而己方軍心渙散,知道大勢已去,於是率二十萬餘眾歸降明朝。明朝以有征無伐的方式平定遼東,肅清了元朝在遼東的殘餘勢力,也完成了統一全國的大業。

建文帝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太祖開創明朝之後,為立儲建嗣之事頗費心思。最終,他確定了“立嗣以嫡不以長,立嫡以長不以賢”的原則。

洪武元年(1368),太祖立嫡長子朱標為太子。洪武二十五年,朱標不幸早逝。按理,下一個繼承人應是朱標的長子,但其長子早夭,第二子朱允炆(1377~1402)便居長了。朱標死時,朱允炆年僅十歲。為了不引起皇位之爭,太祖立其為皇太孫。

太祖共有二十六個兒子,除太子和早夭的幼子外,都被封為親王。這些親王都是朱允炆的叔父,他們手握重兵,對皇位虎視眈眈,根本不將朱允炆放在跟裏。尤其是燕王朱棣,雄才大略,英毅殊眾,深得太祖的器重和信賴。朱允炆聰穎好學,為人仁厚孝友,太祖雖然非常喜愛,但對其優柔寡斷又深感遺憾,為此,他曾一度有易儲之心。朱允炆最終能夠登上皇位,除了有一幫大臣力保之外,也與其仁厚的性格有關。太祖為了讓他得到鍛煉,常常讓他學習律法,熟悉政務。當時太祖的統治十分嚴酷,朱允炆則以寬大輔之。他閱讀《名例律》時,認為所訂過於嚴苛,要求改訂五條,受到了太祖的稱讚。他說:“申明刑法,不過是為了輔助教化,凡律例中涉及五倫的,都應當適當地修改,以順乎人情。”於是他便考《禮經》,參以曆朝刑法,又改訂了七十三條。他處理刑獄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才智也讓朱元璋頗感欣慰,說:“太孫不但仁德,而且明斷。我可以無憂了。”

洪武三十一年(1398),太祖辭世。根據遺詔,朱允炆做了皇帝,改元建文,史稱建文帝,即惠帝。

建文帝為什麼要采取削藩政策

太祖朱元璋建國之後,大封諸子為王,認為這樣就可以“外衛邊陲,內資夾輔”。他將二十四個兒子一個從孫(朱元璋兄之孫)分封在全國要害之地,想要他們輔佐王室。這些親王權力很大,除了享受很高的待遇之外,還可以帶兵,特別是北方邊境地區的親王,在與北元的軍隊作戰時,還可以節製諸軍。例如燕王朱棣曾被授予“節製沿邊士馬”的大權,統帥邊防軍防禦元朝殘餘力量,還多次領兵出塞,深入蒙古草原,立下赫赫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