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王領兵,確實對明初邊防起過重要作用,但也留下一層隱患,那就是藩王們擁有久經戰陣的精兵銳旅,如寧王有甲兵八萬,燕王擁勁卒十萬,這些兵力由藩王自行調遣,對皇權造成直接威脅。尤其是太子朱標死後,這些手握重兵的親王無不覬覦皇位,不將皇太孫朱允炆放在眼裏。朱允炆感到問題的嚴重,深以為慮。一天,他在皇宮的東角門與侍讀太常寺卿黃子澄談到這件事情。他說:“各位叔父都擁有重兵,他們不馴服,應該怎樣對付?”黃子澄舉了漢朝平定七國叛亂的例子,說道:“諸王擁有的護衛兵權僅僅夠保衛自己。如果他們發動叛亂,朝廷派大臣加以鎮壓,他們是無法抗拒的。漢朝的七國並非不強,最後都失敗了,不僅由於大小強弱的力量對比,也由於他們的行為違背禮法,朝廷鎮壓名正言順。”朱允炆說,有這樣的先例,我就放心了。
建文帝登基後,與分封各地的諸王王權之間的矛盾迅速尖銳。建文帝聽從兵部尚書齊泰和太常寺卿黃子澄的建議,想要通過剝奪諸王的權力鞏固統治。而諸王都是建文帝的叔父,擁兵專製,雄據一方,甚至有“問鼎”之心。皇權與王權之間的衝突無法調和,終於兵戎相見。
靖難之役是怎樣開始的
建文帝即位後,即在齊泰、黃子澄的謀劃下,加速削藩之舉。他們決定先削那些力量較小的藩王,然後再集中力量對付最強大的燕王朱棣(1360~1424)。按照這個計劃,建文帝於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八月派兵襲擊並逮捕了周王(燕王朱棣的同母弟),把他廢為庶人,遷往雲南。惠帝建文元年(1399)四月到六月,又先後逼湘王朱柏自焚而死,囚齊王朱樽於京師,拘代王朱桂於大同,廢岷王朱楩(piǎn)為庶人。五王被削,僅用十個月左右。與此同時,朝廷在北平周圍及城內部署兵力,又以防邊為名,把燕王的護衛精兵調出塞外戍守,以削除他的兵力。除此之外,朝廷還采取派遣奸細、收買內應、布設耳目等手段來刺探燕王的行動。建文帝認為準備停當後,秘密下令擒拿燕王,但沒有成功。執行監視逮捕任務的布政使張昺(bǐng)、都司謝貴被朱棣誘殺,北平城也為燕軍占據。建文元年七月初五,朱棣打出“清君側,靖內難”的旗號,以誅奸臣齊泰、黃子澄為名,在北平誓師起兵,史稱“靖難之變”。靖難,即平定內亂的意思。
建文帝失蹤之謎是怎麼回事
燕軍入城時,宮中起了一場大火,混亂中不見了建文帝。燕王朱棣下令緊閉宮門、城門,仔細搜索數日,但毫無結果。有的說建文帝死於火中,有的則說建文帝從地道逃走。其結局如何,眾說紛紜,奠衷一是,成為明史第一謎案。
自焚說:據《太宗實錄》記載,南京金川門破後,建文帝見大勢已去,遂關上宮門舉火自焚。燕王遠遠望見宮中火起,急命手下人前去救火,但為時已晚,等燕王等人闖入皇宮時,建文帝已被燒死。朱棣命將殘骨撿出,哭著說:“小子無知,乃至此乎。”葬以王禮。
出亡說:建文帝被燒死的史實雖在正史中言之鑿鑿,但他在城破前就已出逃的傳聞卻在民間甚為流行。
相傳,燕軍入城時,建文帝左右都勸他逃亡。建文帝計無所出。急召翰林編修程濟問計。程濟答道:“天數已定,出走可免。”於是為建文帝剃發,換上僧人服,從禦溝逃出城去。一會兒,宮中失火,皇後馬氏投火自焚,人們紛傳建文帝也死於火中,成祖以禮葬之。建文帝逃出後,以僧人身份雲遊四方。
這是曆史上記載最多、流傳最廣的關於建文帝出亡的故事。其他有關的傳聞、記載還有很多。
一說程濟建議建文帝出逃時,有太監奏說太祖臨終時留下一個匣子,遺命“臨難時開啟”。打碎匣子後,發現內有和尚度牒三份,並有袈裟、鞋帽、剃刀等物及白銀十錠。匣中還有朱筆大字,指明出逃路線。程濟為建文帝剃發披袈,按匣中所示路線出鬼關,果然有小舟接應,因而得以逃出。
還有一種說法說燕軍入城後,建文帝絕望,下令舉火焚殿。當他準備赴火自焚時,一個太監表示願以身代之。於是,建文帝將禦用冠服賜予他,自己乘亂逃走。這個太監就穿戴建文帝衣冠,乘白馬,加鞭奔人火中。人們遠遠看見,以為是建文帝自焚而死。
關於建文帝的下落,官修正史和許多史家采取了比較審慎的態度。《明史·惠帝紀》記載,燕軍人城時,“宮中火起,帝不知所終”。但又接著說“燕王遣中使出帝後屍於火”,“或雲帝由地道出亡”。兩說並存,顯係沒有把握。在其他人物傳記中,又露出一些有關惠帝出亡的端倪。而從燕王朱棣即位後所采取的一係列措施看,他也不相信建文帝已死。之所以聽從臣下建議,以王禮葬了火中屍骨,隻是為了安定人心,讓惠帝的支持者們絕望罷了。
總之,建文帝的結局到底怎樣,誰也沒有確鑿的證據來說明,成為曆史上一個難以解開的謎團。
明成祖為什麼要將京城從南京遷到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