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宗在太祖洪武三十一年(1398)生於燕王府邸。出生的那天晚上,成祖夢見太祖將一個大圭賜給了他,大圭上鐫刻著“傳之子孫,永世其昌”八個大字。後來見到小瞻基,覺得他長得非常像自己,非常高興地說:“孫兒英氣滿麵,符合我的夢啊。”這件事對以後成祖下決心發動靖難之役有很大的影響。宣宗喜愛讀書,才智和見識都非常傑出,深得成祖的喜愛。永樂九年(1411),成祖立其為皇長孫,巡奉、北征時都令朱瞻基相從,還挑選翰林院諸臣為他講經史,練習政務,增廣見識,並常常對仁宗說:“這是他日的太平天子啊!”不受成祖信賴的長子朱高熾能夠立為皇太子,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得益於這位“好聖孫”。
宣宗即位不久,發生了漢王朱高煦的叛亂。他率軍親征,平定了叛亂,穩定了大局。宣宗承襲仁宗的政策,任用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和夏元吉等治世良臣,實行一係列輕徭薄賦、休養生息的政策,如停止皇家采購,禁止在農忙時擾農,禁止用宗教、軍事活動幹擾民事,嚴格控製營造工程,大量放免工匠,保護手工業匠人的利益,全力保護農業的發展、大量減免稅糧等。為了休兵養民,宣宗一改成祖時的討伐政策,主動從交止(今越南)撤兵,減輕了百姓負擔,節省了人力財力。在政治方麵,宣宗清除積弊,整頓行政機構,實行精簡和裁冗措施,對那些“不達政體”和“老疾”的官僚都予以罷免,以振朝綱。
這些政策和措施,使宣德時期的社會經濟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史稱仁宗與宣宗時期為“仁宣之治”。
明英宗是個什麼樣的皇帝
英宗朱祁鎮(1427~1464)是宣宗的長子,九歲即位,年號正統。他在正統十四年(1449)的“土木堡”之役中被蒙古瓦剌部俘虜,失去帝位。八年之後,通過“奪門之變”又重登寶座,年號“天順”。英宗在位期間,是明王朝由強而弱,由繁榮走向衰落的轉折點。
英宗年幼即位,遵照宣宗遺詔,凡是朝廷大政都要奏請太皇太後張氏(明仁宗誠孝皇後,英宗的祖母)而後執行。張氏曆成祖、仁宗、宣宗三朝,經驗豐富,深識大體,她任用賢能之士,委政閣臣,使先朝大臣英國公張輔和大學士楊士奇、楊榮、楊溥及禮部尚書胡濙輔政,繼續推行仁宗宣宗朝的各項政策,還維持著社會的安定局麵。然而隨著張氏與三楊等大臣先後去世或離職,英宗漸漸親近宦官,尤其寵信大宦官王振,而王振廣泛樹立私黨,開啟了明代宦官擅權亂政的先例。邊境也日益多事,正統十四年(1449),蒙古瓦剌也先部進犯大同(今山西大同),英宗聽信王振的話而親自出征,結果因用兵不當而導致“土木之變”,英宗被俘虜北去。朝臣為穩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是為代宗。代宗景泰二年(1451),英宗被釋放回京,軟禁在南宮。景泰八年,武清侯石亨、副都禦史徐有貞、宦官曹吉祥等人乘代宗病重發動兵變,擁立英宗恢複帝位,史稱“南宮複辟”或“奪門之變”。英宗複辟後,改年號為“天順”,殺了抗擊瓦剌的功臣於謙等人,重用石亨、宦官曹吉祥等人,朝政更加敗壞。
英宗在位期間,土地兼並嚴重,內有葉宗留、鄧茂七等農民起義,外有異族侵擾,內外交困,未有建樹。
明代宗是怎樣當上皇帝的
明代宗朱祁鈺(1428~1457)是宣宗的第二個兒子,英宗的弟弟。當英宗親征蒙古瓦剌也先部時,他以郕(chéng)王身份留守北京,“土木之變”後被推上皇帝寶座。
“土木之變”後,英宗被俘的消息很快傳至京城,朝廷內外一片恐慌,大臣們聚集在朝堂上痛哭,不知所為。侍講徐理提議棄城逃跑,遷都南京。兵部侍郎於謙表示堅決反對,說:“提議南遷的人應該被斬首。京城是天下的根本,稍一動就會壞了大事!難道不知宋朝南渡的事情嗎?”他和吏部尚書王直等人向孫太後(英宗的生母)上表請求讓郕(chéng)王朱祁鈺代理國政。八月十八日,孫太後命郕王監國,隨後又立英宗的長子朱見深為皇太子。二十三日,代宗臨朝主持政事,群臣請誅殺王振全家以安人心。王振的黨羽錦衣衛指揮馬順叱喝群臣,激起眾怒,被當堂擊斃,朝班大亂。代宗非常害怕,想退回宮去,被於謙攔住,請他當眾宣布馬順等人所犯之罪本就是死罪,打死他的官員無罪,並請求頒發了誅殺王振全家的詔令。八月二十五日,代宗命都督石亨總督京營。這些措施穩定了政局,使得朝野齊心,共同抗敵。
當時,由於明王朝無國君,政令推行不暢,新立的太子才三歲,無法處理政事;也先挾持著英宗大舉進犯,為了安定人心,斷絕也先用英宗進行要挾的圖謀,群臣奏請孫太後立郕王為皇帝。孫太後準許,郕王卻推辭再三,避歸府邸。於謙正色對他說:“臣等誠愛國家,非為私計。”郕王這才接受了孫太後的旨意,於九月初六即皇帝位,是為代宗,年號景泰,遙尊英宗為太上皇。
為什麼說明憲宗是一個昏庸的皇帝
明憲宗朱見深(1447~1487)是英宗的長子,初名見濬,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被立為皇太子,代宗景泰三年(1452)廢為沂王,英宗天順元年(1457)又立為皇太子,改名見深,天順八年即位,年號成化。他不是一個勵精圖治的皇帝,在位期間,英宗時期的種種弊政不但沒有得到改善,反而愈演愈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