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木堡慘敗,英宗被俘,五十萬精銳盡失,使得明朝元氣大傷,國力大降。
北京保衛戰的結局如何
“土木之敗”使明王朝遇到嚴重危機,幸虧有於謙挺身而出,艱苦經營,贏得了北京保衛戰的勝利,才使明王朝渡過了難關。
英宗被俘後,瓦剌也先聲稱要送其回京,實際上是想挾持他大舉進犯。於謙與其他主戰官員請立郕王為帝(代宗),安定了人心,他被任命為兵部尚書,擔當起備戰禦敵的重任。當時明朝的精銳部隊已經陷沒,所餘疲卒不到十萬,上下都沒有鬥誌。於謙接受任命之後,雷厲風行地整頓內政,調兵增援,積極做好戰備,還舉薦了一批有軍事才幹的將領守衛重要關隘,鼓舞了民心士氣。
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十月初,也先擁挾英宗攻打宣府(今河北宣化)、大同(今山西大同)不下,便大舉進攻北京。明朝內部在戰守的策略上出現了不同的意見,有的建議挖城壕以拒蒙古騎兵,有的主張固守不出。於謙則認為堅守不出會示弱於人。在代宗的支持下,他派遣諸將率兵二十二萬分列於京師九門之外,自己則身披甲胄親赴軍中督戰,將兵部事務托付給侍郎吳寧,下令關閉九門,以示背水一戰的決心。
也先原以為明軍不堪一擊,北京朝夕可下,現在見明軍嚴陣以待,軍紀嚴明,銳氣大為受挫。十三日,也先派遣數騎窺探德勝門,於謙事先在路邊空舍內設下伏兵,再派少量騎兵且戰且退,誘敵深入。數萬瓦剌騎兵追至,明軍伏兵四起,前後夾擊,大敗瓦剌軍。也先弟弟中炮而亡,瓦剌兵死傷慘重。接著,瓦剌軍又在西直門和彰義門吃了敗仗。經過五天的激戰,瓦剌軍多次被擊敗。這時明朝各路勤王兵將至,也先恐斷其歸路,連夜拔營北遁,退出塞外,北京保衛戰取得勝利。
“奪門之變”是怎麼回事
代宗景泰元年(1450)六月,也先見英宗已經沒有利用價值,就遣使與明朝議和,表示願意送回英宗。代宗派侍讀商輅迎回英宗,舉行授受帝位儀式後,即讓其入居南宮,實際是將他軟禁了。為了防止英宗與外人交通,代宗派人把南宮外及其附近的樹木都砍伐掉。
景泰八年(1457)正月,代宗病重,大臣奏請複立英宗之子沂王朱見深為太子,他遲遲不允。十二日,景帝召見石亨商議事情,石亨見景帝病勢沉重,就與其同黨都督張軏、宦官曹吉祥等人謀劃迎英宗複位。他們到太常卿許彬那裏商量,許彬推薦了徐有貞。石亨等人和徐有貞密謀之後,把計劃偷偷告知了英宗和孫太後。十六日夜,眾人又在徐有貞家中會合。徐有貞到屋頂觀天象,過了一會兒下來說:“時機已經到了,不要失去機會。”當時正好有邊吏報警,徐有貞就讓張軏防備非常為名,帶兵進人大內。石亨掌管著各城門的鑰匙,當夜四更時打開長安門放張軏率領的軍士進入皇城,又將城門鎖好,防止外兵進入。到了英宗所居的南城,大門鎖著打不開,徐有貞命軍士以巨木撞牆而入。英宗在燈燭下單獨出現,問發生了什麼事情,石亨等人跪伏於地請他登位。眾人簇擁著英宗到奉天殿升座,高呼萬歲。當時已經是十七日黎明,群臣正在朝房中準備代宗臨朝聽政,忽然聽到鍾鼓聲,正在驚愕中,又見諸門大開,徐有貞出來大聲說:“太上皇複位了!”群臣在他的催促下隻得前去朝賀。曆史上稱這一事件為“奪門之變”,也稱“南宮複辟”。
英宗複位後,改景泰八年為天順元年,廢代宗仍為郕王,遷之西內,過了十幾天就死了。
明孝宗的生母之謎是怎麼回事
孝宗的生母紀氏是賀縣(今廣西賀州)人,原是蠻族土官的女兒,憲宗年間明軍征討蠻族時被擄入內宮,後生下孝宗朱祐樘,憲宗成化十一年(1475),在孝宗被立為太子後不久暴病而死。
紀氏在宮中時,曾經跟別人提到家住賀縣,姓紀,但因為年幼不記得族中親人。孝宗即位後,派宦官蔡用訪求紀氏的家人。蔡用找到了紀父貴、紀祖旺兄弟,孝宗很高興,將他們分別改名為紀貴、紀旺,授予他們官職,又賞賜了宅第、金銀、莊田、奴婢等不可勝計。此外,還追贈了紀氏的父母、祖父、曾祖,又派人營造紀氏祖先在賀縣的墳塋,免除其家族的賦役。然而不久就來了個國舅說紀氏兄弟是假的。原來,宮裏有個叫陸愷的太監也是廣西人,本姓李,蠻語中紀、李同音,他就謊稱自己是紀氏的兄長,找族人出來認皇親。他的姐夫韋父成出來冒充,有關部門把他當作外戚親貴,把他居住的地方命名為迎恩裏。紀氏兄弟顯貴後,韋父成到京城去爭辯,被驅逐回鄉。孝宗派人修複紀氏祖先的墳塋時,又有幾個姓李的人都自稱是紀氏的族人。孝宗派人前去暗訪,查得實情後,把紀氏兄弟發配到邊海。之後,孝宗又多次派人訪求紀氏家人,但都沒有找到。
孝宗弘治三年(1490),禮部尚書耿裕上疏說,紀氏的家鄉粵西連年兵災饑荒,百姓多逃亡他鄉,且歲月久遠,已蹤跡難明,查找的難度很大。建議仿朱元璋馬皇後故事,擬定紀氏父母的封號,立廟祭祀。孝宗雖然很難過,但還是同意了,說:“起初我以為有宗族親人尚可在別的地方訪求到,所以寧願受盡百般欺騙,隻希望能得到一個真正的親人。你們說年深日久無從找尋,奏請加封立廟,以安慰聖母之靈。皇祖既然已有舊例,我又怎麼敢違背呢?”於是加封了紀氏的父母,在桂林府(今廣西桂林)立廟,命官吏每年按時祭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