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體分封製度是:
皇子封親王,授予金冊金寶,冠冕服飾車騎旌旗府第,僅次於天子一等。公侯大臣進見親王都得伏而拜謁,不敢行對等之禮。
親王的嫡長子,年滿十歲,授予金冊金寶,立為王世子。長孫立為世孫。冠帶車服相當於一品官員。
親王其餘諸子,年滿十歲,授予塗金的銀冊銀寶,封為郡王。郡王嫡長子封為郡王世子。嫡長孫則授世孫。冠帶車服相當於二品官員。
王世子及郡王其餘諸子授予鎮國將軍,孫為輔國將軍,曾孫為奉國將軍,四世孫為鎮國中尉,五世孫為輔國中尉,六世孫以下都是奉國中尉。
分封的藩王主要有兩類:一類是分在內地,一類是分在邊塞要地。
受封諸王在自己的封地建立王府,設置官屬,地位相當高。每一個藩王食糧萬石,並有軍事指揮權,在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轄軍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者達到一萬九千人。
邊塞諸王因有防禦蒙古侵擾的重任,所以護衛甲士尤其多。北平的燕王朱棣擁兵十萬之眾,在邊塞負責築城屯田、訓練將兵、巡視要塞、督造軍器。晉王、燕王多次出塞征戰,打敗元朝殘餘勢力的軍隊,尤其受到重視,軍中大將皆受他們的節製,甚至特詔二王對軍中小事可以自己決斷,大事才向朝廷報告。尤其是燕王,由於功績卓著,朱元璋令其“節製沿邊士馬”,地位在諸子之中獨尊。
明代分封製度,固然在鞏固國家政權上起到一定的作用,尤其是在邊塞防禦上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藩王勢力的膨脹,勢必構成對中央政權的威脅。在朱元璋死後不久,中央政權與藩王之間的矛盾激化,最終釀成“靖難之役”。
為什麼說徐達是明朝的開國元勳
徐達(1332~1385),字天德,濠州(今安徽鳳陽東北)人。太祖統一全國,很多戰役都是由徐達擔任主將。
徐達跟從太祖後,隨從攻取了滁州(今安徽滁縣)、和州(今安徽和縣)。跟從太祖渡過長江後,攻下了采石磯,攻取了太平(今安徽當塗),又領兵攻取溧陽(今江蘇溧陽)、溧水(今江蘇溧水)、集慶(今南京),為太祖開辟了大塊根據地。
元順帝至正二十三年(1363),鄱陽湖之戰中,徐達身先士卒,衝鋒陷陣,擊敗陳友諒軍前鋒。二十五年,以大將軍身份率師出征,先占淮東,繼平浙西,大獲全勝。二十七年,攻克平江(今蘇州),俘獲張士誠及其將士二十五萬。又以征虜大將軍身份率兵北上,先取山東,又攻克河南,太祖洪武元年(1368)攻克大都(今北京),結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統治。
攻占元都以後,徐達又率大軍越過太行山直搗太原,打敗元將擴廓貼木兒,攻下太原並進占大同,平定了山西。
洪武二年(1369),率軍渡過黃河,攻克奉元(今陝西西安)、秦州(今甘肅天水)、伏羌(今甘肅甘穀)、寧遠(今甘肅武山),降敗李思齊。又攻克蘭州、平涼(今甘肅平涼)、慶陽(今陝西慶陽)後又平定了陝西。
洪武三年(1370),又以大將軍身份率軍從潼關直攻定西(今甘肅定西),攻取元將擴廓帖木兒,拚死作戰,大破擴廓帖木兒的軍隊。之後,又率軍攻克沔州(今陝西沔縣)、興元(今陝西漢中)等地。
洪武六年(1373),又率領眾將前往邊塞,在答剌海戰敗敵人。後每年春季出征,冬末返回,形成常規。十四年,率湯和等人征討乃兒不花。十八年病逝,追封為中山王,諡號武寧。
徐達思考縝密,在軍中號令一出就決不更改,諸將都敬奉他。他又善於安撫部下,與他們同甘共苦,因此士兵都很樂意跟著他,願以死報效。他為朝廷立下了赫赫戰功,名列功臣第一,被太祖譽為“萬裏長城”。
為什麼說常遇春是明朝的開國名將
常遇春(1330~1369),字伯江,懷遠(今安徽懷遠)人,容貌奇特雄偉,善於射箭。
采石之戰時,元軍在牛渚磯上列陣,大軍不能登岸。正在大家一籌莫展的時候,常遇春駕小船持戈奮力衝向敵軍,敵軍抓住他的戈,他順勢跳上了岸,殺退一片敵軍,眾將趁勢上岸,於是攻下采石、太平(今安徽當塗)。
攻打蠻子海牙時,常遇春駕著小船直衝蠻子海牙的軍 隊,將其衝成兩半,左右出擊,大敗敵軍。不久又受命守衛溧陽(今江蘇溧陽),隨從進攻集慶(今南京),所立戰功最大。又跟隨徐達奪取鎮江(今江蘇鎮江)、常州(今江蘇常州)。張士誠軍將徐達圍困在牛塘,常遇春攻破敵人的包圍解救出徐達,並擒獲了敵軍將領。後又攻下了寧國(今安徽宣城)、馬駝沙(今江蘇靖江)、婺州(今浙江金華)。又調動軍隊包圍衢州(今浙江衢縣),用奇兵毀掉敵軍的作戰器械,俘獲士卒一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