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成祖、仁宗、宣宗時期,國力比較強盛,韃靼雖然也時常侵犯邊境,但都被打敗,因此多有收斂。但英宗之後,國力開始下降,邊防戒備日益廢弛,軍備力量也大不如前,而韃靼族的勢力卻開始日益增強,因此,韃靼族首領開始不斷侵擾明廷邊境,意圖與中原抗爭。邊境之禍,便從英宗時期開始出現。
庚戌之變是怎麼回事
世宗嘉靖二十九年(1550)六月,韃靼部俺答汗(1507~1581)率兵進犯大同,總兵張達和副總兵林椿戰死。而大同總兵仇鸞惶恐害怕,竟采軍師時義、侯榮的建議,用重金賄賂俺答汗,求他去攻打別的藩鎮,不要入侵大同。
俺答汗受重賂後移兵東去,攻人古北口(今北京密雲東北),明軍一觸即潰,俺答汗長驅到通州(今北京通州),直抵北京城下。朝廷的文武官員十分恐慌,兵部尚書丁汝夔措手不及,急忙部署防守京城的事宜,調派邊兵一萬兩千人和京營兵兩萬四千人分守宣、薊等關口,又征募居民及四方應武舉的生員約四萬人防守京城,同時向各地求援。然而朝廷的援軍雖約五萬餘人,但都畏怯不敢參戰,而且朝廷的糧草供給又不充足,士兵都非常饑餓疲憊。
而當權的嚴嵩卻要求諸將堅守城池不要戰鬥,並告誡他們說:在邊塞打仗敗了可以隱瞞,而在京郊打仗敗了是無法隱瞞的,因此最好是堅壁勿戰,守住自己的軍隊。就這樣,聽憑俺答汗在京城外搶掠男女、牲畜、金帛財物。最後,俺答汗仍由古北口故道退回。
俺答汗這次所率蒙古騎兵進圍北京,騷擾京城達八天之久,因為這年是庚戌年,因此將這次事件稱為“庚戌之變”。
明代的倭寇之禍是怎麼回事
從太祖時期開始,倭寇就對中國沿海地區不斷進行侵擾,隻是由於初期的朝廷注重加強海防,因此倭寇並未釀成大患。
然而,自英宗正統十四年(1449)“土木之變”後,明廷國勢日益衰弱,尤其到了世宗嘉靖時,不僅吏治腐敗,將帥無能,而且海防廢弛,浙、閩沿海的衛所、戰船等剩下的隻有原來的十分之一,士兵隻剩下十分之四而已,因此,倭寇對中國沿海的侵擾又開始猖獗起來。
嘉靖時期倭患嚴重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倭寇往往與中國海盜相勾結。他們或是大規模地進行走私貿易,或是聯合起來在沿海地區進行劫掠,因此使得倭患日益嚴重。
何為戚家軍
世宗嘉靖三十八年(1559),戚繼光(1528~1587)前往義烏(今浙江義烏)招兵,一時應募者雲集。
戚繼光綜合體態豐偉、武藝精熟、聰明伶俐、力大如牛四方麵對應募者進行嚴格挑選,在編選士兵時還堅持“三不用”原則,即居住在城市中的不收,曾經敗於敵人的不收,對官府唯命是從的不收。由於鄉民的積極響應,很短的時間內戚繼光就招募到四千經過嚴格挑選的士兵。
戚繼光製定了一套切實可行的訓練方案。首先用衛國保家的思想教育士兵;其次加強軍紀,嚴明賞罰;同時也十分重視武藝的練習。另外,針對倭寇的作戰方式,參照東南沿海的地形,分析了敵我雙方的短長,戚繼光創立了“鴛鴦陣”,使每一隊成為一個堅不可摧的有機整體。
四千新軍經過戚繼光兩個月的嚴格有效的訓練,形成一支冷熱兵器配合,步兵、騎兵與火器部隊協同的新編製部隊,成為打擊倭寇的有生力量,被稱為“戚家軍”,名聞天下。
明王朝援朝抗日的社會背景如何
在明代,中朝兩國一直友好相處,使臣往來頻繁。當時,朝鮮正處於李氏王朝時期,政治上已經十分腐敗,官僚營私舞弊,特別是統治階級內部世襲的官僚貴族勳舊派與新官僚士林派的黨派之爭,弄得民不聊生,政變不斷,國力大衰。整個朝鮮武備鬆弛,統治者重文輕武,這恰好給日本提供了一個極好的侵略機會。
在日本,大將豐臣秀吉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戰爭,基本統一了全國。豐臣秀吉執掌了整個日本的軍政大權,為了滿足國內封建主和商人貪財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驟然膨脹的野心,便開始了對外擴張。他乘朝鮮李氏王朝忙於黨爭內訌,朝綱紊亂,決定通過武力先侵占朝鮮,然後征服中國,進而稱霸亞洲。
神宗萬曆十八年(1590),日本豐臣秀吉致書朝鮮國王李昖(yán),要求假道朝鮮進攻明朝,並要朝鮮國王率兵作為前導,視大明為父國的朝鮮國王宣祖李昖斷然拒絕。萬曆十九年完成日本統一的宰相豐臣秀吉,親自坐鎮名護屋城,並將其作為侵朝的總指揮部,在戰略上豐臣秀吉采用了“陸海並進”、“以強淩弱”、“速戰速決”的提案,在一切工作準備就緒後,二十年,豐臣秀吉正式開始了侵略朝鮮的戰爭。
明太祖為什麼要大封諸子為王
明太祖朱元璋利用農民起義奪得皇帝寶座,為了確保明王朝的長治久安,千秋萬代地統治下去,采用了兩方麵的重要措施:一是進一步加強君主專製統治,把軍政大權牢牢地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另一個是想方設法加強皇室本身的力量,具體做法就是分封諸王。朱元璋說:“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衛國家,下安生民,今諸子既長,宜各有爵封,分鎮諸國。”於是將二十四個兒子和一個從孫封為親王,分別駐守全國各戰略要地,作為以皇帝為首的朝廷的藩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