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1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8)(1 / 3)

世宗信用道教方術,大辦齋醮,耗費了大量財物。到了嘉靖中期,宮中每年用於祭祀的黃蠟就達二十餘萬斤,白蠟十餘萬斤,香品數十萬斤。為了進行齋醮活動,世宗在各地大興土木,致使“公私騷然”。為了表示對方術的虔誠,他為其父母和自己都加了道號,自號為“靈霄上清統雷元陽妙一飛玄君”,後加號“九天弘教普濟生靈掌陰陽功過大道思仁紫極仙翁一陽真人元虛玄應開化伏魔真忠孝帝君”,再號“太上大羅天仙紫極長生聖智昭靈統元證應玉虛總掌五雷大真人玄都境萬壽帝君。”

因為世宗崇信道教,嘉靖朝有相當一批官員投其所好,並借此晉升。做醮事要撰“青詞”。當時閣臣袁煒、嚴訥、李春芳、郭樸俱以善撰青詞而入閣,時人譏之為“青詞宰相”。

世宗一生迷信方術,寵信方士,自己最後也因服食丹藥中毒而死。

所謂“仁宣之治”是怎麼回事

明初社會經濟經過洪武、建文、永樂三朝的恢複發展,到仁宗、宣宗兩朝達到了鼎盛時期。仁宗在位時間雖短,其施行的政策卻為宣宗一朝所繼承。仁宗朱高熾、宣宗朱瞻基都想做一個“守成令主”,力求社會的安定和統治的穩固,因而都采取了寬鬆治國、息兵養民的政策以取代洪武、永樂時期的嚴猛政治。他們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減輕人民的負擔,在經濟方麵實行了一些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措施。仁宗時停止了勞民傷財的買辦、北征、下西洋等活動。宣宗時實行重農政策,賑荒懲貪。在政治上,提高了閣臣的地位,內閣製度確立起來,仁宣兩朝,內閣大學士楊士奇、楊溥、楊榮執掌朝政,多有建樹,政治比較清明。由於明朝政府實行了一些緩和矛盾的政策,因而這一時期沒有發生大規模的農民反抗運動。在皇室內部,雖然爆發了爭奪皇位的“高煦之叛”,但立即被宣宗平定下去,沒有釀成大的禍亂,對社會的影響不大。周邊形勢也比較安定。他們治國期間,成為明朝曆史上少有的政治寬鬆、吏治清明的時期,曆史上比之於西漢的“文景之治”,稱其為“仁宣之治”。

所謂“弘治中興”是怎麼回事

“弘治”是孝宗朱祐樘的年號,他在位期間,勵精圖治,勤政愛民,頗有仁宣遺風,被稱為“弘治中興”。

孝宗即位後,著手改革憲宗朝的弊政,逮捕了危害朝政的術士李孜省與宦官梁芳,使文武百官彈冠相慶。接著開始整頓吏治,罷免了以萬安為首的“紙糊三閣老”,斥逐佞幸之臣,大量起用正直、賢能之士,並為於謙建旌功祠,使朝政一新。同時,注意修改法律,任用一些比較賢明、公正的官員,一掃憲宗時代特務橫行的惡劣風氣。

在內政上,孝宗大力興修水利,發展農業,繁榮經濟。弘治二年(1489),黃河在開封決口,孝宗急忙命戶部左侍郎白昂率領五萬人治河。三年以後,蘇鬆河道淤塞,泛濫成災,他又命工部侍郎徐貫負責治理,使蘇鬆地區再度成為“魚米之鄉”。

小時候的坎坷生活使孝宗一直體弱多病。但他勤於政事,不僅早朝每天必到,而且重開了午朝,使得大臣有更多的機會協助皇帝辦理政務。而且又重開了經筵侍講,向群臣谘詢治國之道。還開辟了文華殿議政,其作用是在早朝與午朝之餘的時間,與內閣共同切磋治國之道,商議政事。孝宗的勤政終於得到了回報,弘治朝吏治清明,任賢使能,抑製宦官,與民休息,是明代曆史上少有的經濟繁榮、人民安居樂業的和平時期,被史家稱為“弘治中興”,孝宗本人也被稱為“中興明主”。

寧王朱宸濠之亂是如何平定的

朱宸濠(?~1521),康王朱覲鈞的兒子,長久以來一直野心勃勃,極力謀求發展自己的勢力,意圖奪取最高權力。

武宗正德十四年(1519),朱宸濠正式發動叛亂。六月十四日,他以慶祝生日為由,宴請招待地方官員,等地方官員到後,他卻令埋伏在周圍的侍衛將地方官員包圍起來,聲稱奉太後秘密旨意,起兵入朝。江西巡撫副都禦史孫燧和按察司副使許逵不從,都遭殺害。王綸、潘鵬等人都依從叛逆,然後朱宸濠任李士實、劉養正為左右丞相,任王綸為兵部尚書,集兵號稱十萬。七月初一,留下朱拱櫞、萬銳等留守南昌(今江西南昌),自己率軍前往攻打安慶(今安徽安慶)。

當時的汀贛巡撫副都禦史王守仁得知朱宸濠叛亂的消息後,立即與吉安知府伍文定等通知各府州縣。王守仁則集中兵力攻打了朱宸濠的老巢南昌。七月十二日,便攻克南昌。當時朱宸濠正在圍攻安慶,得知南昌被攻克,馬上解圍回攻。王守仁率軍迎擊。二十四日,兩軍相遇於黃家渡,叛軍潰敗。第二天又戰,伍文定率軍拚死作戰,朱宸濠退保樵舍(今南昌東北),並將戰船相連作為戰鬥方陣。第三天,官軍以火相攻,朱宸濠大敗。諸妃嬪都跳水而死,燒死淹死的士兵達三萬人。朱宸濠和他的兒子、郡王等都被擒獲。

由此,朱宸濠之亂完全被平定,曆時四十三天。

韃靼為什麼不斷侵擾明朝邊境

元亡以後,一部分蒙古貴族退到蒙古草原等地,繼續統治當地的蒙漢各族人民,後來分為三大部,韃靼就是其中的一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