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3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10)(1 / 3)

劉基輔佐太祖平定天下,料事如神,常有許多出其不意的戰術,每遇戰事往往以奇計製勝。安豐動亂時,太祖欲親征,劉基勸他:“漢、吳在找尋進攻的機會,不可前往。”太祖不聽,結果陳友諒趁機包圍了洪都。太祖後悔說:“不聽你的話,差點誤了大事。”於是又率部解救洪都,與陳友諒在鄱陽湖展開大戰。太祖坐在船內督戰,劉基站在旁邊,忽然大呼:“趕緊換船!”太祖倉促地剛上了另一條船,還沒坐定,剛才所乘的船隻就被飛彈炸得粉碎。陳友諒見了大喜,但是一會兒又見到太祖的船,大驚失色,在湖中相持三日,劉基勸太祖把住湖口,結果陳友諒大敗而死。劉基的運籌帷幄、神機妙算沒有人能夠揣測,因而世上流傳的都很神奇,都說他是個諸葛孔明式的人物。

宋濂在明初有什麼事跡見於記載

宋濂(1310~1381),字景濂,自幼就機敏過人。

太祖攻占婺州(今浙江金華)後,開設學校,請宋濂前去講授《五經》。第二年被征召到應天府(今南京),負責給太子講授經學。對於太子的一言一行,他都用禮儀法度來約束。

太祖洪武二年(1369),太祖下詔修纂《元史》,宋濂任總裁官。當時,太祖比較重視文治,從四方征召儒學士子後,從中挑選出眾的提拔為編修進文華堂修習課業,並命宋濂做他們的老師。

太祖經常向宋濂詢問有關吉凶征兆的事情,宋濂回答說:“受命不在於天,而在於人。吉凶不在於征兆,而在於仁。”主張以“仁治天下”。太祖的侄子朱文正犯了罪,依律當死。宋濂為他求情說:“朱文正固然當死,但希望陛下您能親愛親戚,把他安置到偏遠的地方就好了。”

洪武六年(1373),遷任侍講學士,掌管皇帝的詔令,參與修纂國史,並兼任讚善大夫。又奉命與詹同等人修定日曆,與吳伯宗等人編纂寶訓。後來確定散官的資格和品級時,太祖想封他為中順大夫,委以政事。他推辭說:“我並沒有其他的特長,隻要待在皇上身邊就夠了。”太祖更加器重他。

宋濂性情誠實。有一次與客人飲酒,太祖派人秘密去偵察。第二天詢問昨天飲酒沒有,座中客人是誰等,他都一一據實回答。太祖很高興地說:“的確是這樣,你不欺騙我。”他為人又非常嚴謹,做官那麼久,從沒攻擊過別人,居住的房室題為“溫樹”。太祖私下裏曾讓他評價群臣,他隻舉出好的說,並說:“好的與我友好,我了解;平時不太接觸的就不了解了。”茹太素的奏疏在言詞間有過激之處,太祖非常憤怒,向群臣該如何處置,有人便說這是不恭敬的行為。詢問宋濂的時候,宋濂說:“他隻是對陛下盡忠罷了。陛下正要廣開言路,怎麼能重責他呢?”後來,太祖又看茹太素的奏疏時,發現內中確有一些可行之處,便責備群臣,稱讚宋濂。

宋濂一生都未曾離開書卷,對於所學無所不通。他的文章醇厚情深,氣勢綿長,朝中有關重大典禮的文告都由他撰寫。他不止一次地被推為開國文臣第一,登門求文的士大夫接踵而至,外國使臣也都知道他的名字,高麗、日本等國甚至出高價購買他的文集。雖然他的功業比不上劉基,但許多禮樂製度都是他製定的。

太祖一直非常信任宋濂,甚至調和甘露湯,親手舀來讓他喝,並詔令太子賜給他好馬等。但在洪武十三年(1380),宋濂的孫子宋慎因被定為胡惟庸奸黨,宋濂受到牽連,太祖要判他死罪,經皇後和太子極力相救,才免了死罪,被安置到茂州(今四川茂縣)。第二年宋濂就去世。

胡惟庸貴為丞相因何被處死

胡惟庸成為丞相後,位居百官之首。隨著權勢的不斷增大,他日益驕橫跋扈,常常擅自決定官員的生殺升降,往往提前閱覽內外諸司呈給皇上的奏章,一發現對自己不利的奏章,就隱匿不上報。隨著他權勢日盛,周圍喜好鑽營、熱衷權勢的許多不法官員便爭先恐後前去結交,因此胡惟庸的權勢日益炙手可熱。而同時,胡惟庸還千方百計地拉攏因犯法受朱元璋譴責的吉安侯陸仲亨、平涼侯費聚,讓他們在外收集軍馬,以圖謀反。此外,他還勾結中丞塗節、禦史大夫陳寧等,這一切都引起太祖的極大注意,讓他感受到了來自相權的威脅。

後來,胡惟庸的兒子在鬧市中騎馬,結果從馬上掉下來摔死,胡惟庸得知後把車夫殺死了。太祖大怒,讓他償命,並不準用金帛財物等來替換。胡惟庸非常恐懼。於是便與禦史大夫陳寧、中丞塗節密謀起事,暗中通知四方暗交的武臣等。洪武十二年(1379),占城前來朝貢,胡惟庸不向皇帝報告,有太監看到後奏明了太祖,太祖大怒,雖然胡惟庸和汪廣洋向太祖頓首謝罪,但事歸咎於禮部,禮部又將責任推給中書省,太祖更加生氣了,把與此事有關的大臣一律囚禁下獄。

洪武十二年(1379)十二月,中丞塗節向太祖稟告說劉基是被胡惟庸毒死的,太祖認為汪廣洋應該知道這件事,問汪廣洋,回答說沒有,太祖非常生氣,認為他故意隱瞞事實,把他貶到海南。後又追怒他當年在中書省不揭發楊憲的罪行,中途又傳命賜死。汪廣洋被殺後,他的妾陳氏自願從死。陳氏是因罪被沒收官籍的官員陳知縣的女兒,而按照當時的製度因罪被沒籍的官員的妻女,隻配給功臣家當奴隸,不可以做文臣的妾。太祖於是命令法司進行一番勘查。結果胡惟庸及六部官員的堂屬全部獲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