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亮祖的確為朝廷的穩固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朱亮祖是武將出身,雖然善於作戰,勇猛強悍,卻隻知拚死作戰,不知遵守禮法,經常做一些違犯法紀的事情。洪武四年,在率軍伐蜀時,他就曾因擅自殺掉下屬而沒有受到賞賜。他在鎮守廣州期間,不僅放縱軍士胡作非為,自己也橫行霸道,甚至與地方惡霸沆瀣一氣,欺壓百姓,搞得天怒人怨。
番禹(今廣州)的知縣道同將他所做的違法亂紀之事奏明給太祖,但是,朱亮祖得知後,卻搶先一步誣陷道同,說他不僅目無尊長,而且還與前朝遺民相互勾結。太祖看道同與前朝遺民勾結,當即就批示立即將道同斬首,派使者去廣東執行。朱亮祖馬上派人買通了使者,讓他乘六百裏快馬,日夜兼程,迅速趕到廣州,將道同斬首,使得道同含冤致死。過了幾天,道同的奏章也送到了太祖麵前。太祖才知道自己受了朱亮祖的蒙蔽,對朱亮祖貪汙受賄、勾結土豪、扶植無賴、為害百姓的惡行有了清楚的了解。於是,他立刻派人前去追回誅殺道同的那道指令,並調道同入京。然而使者回來報告說道同已死。太祖知道一定是朱亮祖從中搗了鬼,因為照常理推算,那道命令是應當能夠追回的。此時,太祖對朱亮祖的怒火已經不可遏抑,便派人到廣東捉拿朱亮祖和他的兒子朱暹(xiān)進京,將朱亮祖、朱暹一起鞭笞而死。
周德興與太祖是同鄉為什麼卻被處死
周德興(?~1392),濠州(今安徽鳳陽)人,與太祖同鄉,從小就與太祖合得來,後跟從太祖南征北戰,立下了汗馬功勞。
太祖洪武三年(1370),封為江夏侯,賜予鐵券。同年,以征南將軍的身份率軍平定苗族叛亂,第二年又征伐蜀,攻克保寧(今四川閬中),又輔佐鄧愈出兵南寧(今廣西南寧),功績超出諸將,所受賞賜也遠遠多於眾將。
洪武十四年,五溪少數民族叛亂,當時周德興雖然已經年老,但竭力請求出征,太祖認為他非常豪壯,便派遣他出征。到五溪後,叛亂的少數民族已經逃散了,又恰逢四川一帶有叛亂,太祖又命他討伐平定。
周德興自小跟從太祖,不辭辛苦,立下了赫赫戰功,威名遠播,太祖很器重他。因此即便他憑借自己是皇帝的同鄉,營造屋宅時逾越了製度,太祖也都寬恕了他,在當時的諸位功臣中,他年歲最高,因此賞賜一直不斷。隻可惜,在洪武二十五年,因他的兒子周驥擾亂宮廷,受其子連累,一並獲罪,被誅殺。
藍玉的生平情況如何
藍玉是洪武後期的主要將領,多次領兵打擊元朝殘餘勢力,為明朝進一步統一中國作出了重要貢獻,明太祖稱他“饒勇略,有大將才。中山、開平既沒,數總大軍,多立功”。
藍玉(?~1393),定遠(今安徽定遠)人,開平王常遇春的內弟。最初,他在常遇春帳下,作戰勇敢,屢立戰功。常遇春多次在朱元璋麵前誇獎他,從而得到朱元璋的器重。從洪武四年(1371)起,他先後隨傅友德、徐達等南征北討。十二年回師後,他被封為永昌侯,食祿二千五百石。十四年,隨傅友德征伐雲南,建功最多,食祿增加五百石,女兒被冊封為蜀王妃。
洪武二十年,藍玉被封為征虜左副將軍,和大將軍馮勝一起率兵出擊元將納哈出。進駐通州後,藍玉率輕騎冒雪奇襲慶州,取得勝利。不久納哈出請降,藍玉設酒宴款待。納哈出斟酒酬謝,藍玉不喝,並脫下自己的衣服讓納哈出穿,意思是納哈出必須先降明稱臣。納哈出不肯穿,並將酒澆在地上,想要逃走。在場的常茂急忙上前阻攔,將納哈出砍傷,擁至馮勝處。納哈出部眾四處驚散,馮勝花了很大氣力才將其大部收服。回軍路上,明軍遭到藏匿起來的納哈出餘眾的伏擊,損失慘重,三千殿後騎兵全部覆沒。馮勝的總兵印被收回,而藍玉被拜為大將軍。
洪武二十一年,藍玉率兵十五萬征討元主脫古思帖木兒,進至百眼井,偵察不到元軍行跡,便想引兵退還。可定遠侯王弼不同意,藍玉也就命令軍隊繼續前進,並采用王弼計謀,穴地而炊,不讓敵人看見煙火。到達海南,仍未見到敵人。後來偵知元主營地在捕魚兒海(今內蒙古東部貝爾湖)東北八十裏處,藍玉命王弼為前鋒,疾馳襲擊,俘獲元主脫古思帖木兒次子地保奴及妃、公主等數萬人和大量牲畜,並獲得傳國璽、寶玉、金銀印章等物,取得巨大勝利。在回師途中又破哈刺章軍營,再獲勝利。朱元璋興奮異常,比藍玉為衛青、李靖,封為涼國公。此後,藍玉又奉命到西部地區進行過軍事活動。
藍玉自恃功高,日益驕橫跋扈,蓄養大量莊奴、義子,橫行霸道,胡作非為,並仗勢侵占東昌民田。當禦史查問時,他竟將禦史鞭打後趕走。在打敗元主後,回師夜經喜峰關,因守關吏未及時開門接納,竟縱兵毀關而入。起初,朱元璋本想封他為梁國公,就因為有這樣一些過錯而改封為涼國公。但藍玉仍不思悔悟,在朱元璋麵前舉止不恭,語言傲慢,而且擅自決定將校升降與軍隊進止,引起朱元璋強烈不滿。
洪武二十六年,錦衣衛指揮告發藍玉同景川侯曹震等謀反,於是將藍玉誅殺,被朝廷認作是藍玉同黨而受株連斬殺的約有二萬人,史稱“藍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