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楊士奇是數朝元老
楊士奇(1365~1444),名寓,泰和(今江西泰和)人。惠帝建文元年(1399),經王叔英舉薦,被召進翰林院任編纂官,參與修撰《太祖實錄》。
楊士奇是曆經成祖、仁宗、宣宗、英宗四朝(1403~1449)的宰輔重臣,德高望重、聲譽卓越,是明朝前期政壇上的傑出人物。他在朝四十多年,一直為內閣重臣,深得曆朝皇帝的器重。
從仁宗洪熙元年(1425)到英宗正統元年(1436)出現了“仁宣之治”的較好局麵,楊士奇是有功勞的。他待人接物豁達大度,以大局為重,不記私怨。同僚有小過錯的,常常為之掩蓋。成祖時,廣東布政使徐奇把嶺南的土特產分送給朝廷大臣,唯獨楊士奇沒有。有人把徐奇所送禮的大臣名冊進呈給成祖,成祖看到上麵沒有楊士奇的名字,便把他召來詢問。楊士奇回答說:“徐奇去廣東時,各位大臣都賦詩作文送行,我當時正趕上生病,未能前往送行,因此名冊上沒有我的名字。而且,各位大臣究竟接受了沒有,現在並不清楚,何況還隻是一點土產,一定沒有其他用意。”成祖便急忙下令燒掉了名冊。
楊士奇深知民間疾苦,為相以後,常以國家安定和百姓生活為念。又剛直敢言,提出了許多有利於國計民生的好意見。仁宗即位後,有一次向他征求意見,他當即大膽地說:“您下詔書減少各地的歲供才兩天,惜薪司卻要征棗八十萬斤,和詔書相抵觸。”仁宗立即命令減半。當時,有人向仁宗上了一道歌頌太平的奏章,仁宗讓群臣傳閱,大家都認為當今四海升平,值得頌揚,獨有楊士奇不以為然。他說:“陛下的恩澤雖然普及天下,但因多年用兵,使百姓顛沛流離,還未回歸故土,瘡痍還未平複,許多百姓得不到溫飽,需休養生息多年,才可能過上太平日子。”仁宗很讚同,對其他大臣說:“我以誠相待,希望糾正失誤,但隻有楊士奇的五次奏章是指出了時弊,而你們都沒有一句諫言,難道朝政真的沒有錯誤,天下已經太平了嗎?”其他大臣感到很慚愧。
宣宗宣德(1426~1435)年間,很多地方屢遭水旱災害,楊士奇不僅多次奏請皇帝下詔體恤民情,而且更關心恤民政策的落實情況。有一年,戶部無視宣宗的詔令,未減免田地租額,楊士奇便報請宣宗下詔督促減免,對拒不執行者從嚴治罪。
英宗登位時才九歲,太後一心任用楊士奇、楊榮、楊溥三人。“三楊”也總是兢兢業業。英宗正統之始的數年,政治比較清明,這與他們三人是分不開的。
楊士奇愛才重才,知人善任,不拘一格舉薦人才。他認為,各級官吏的好壞關係到百姓的安危,應該提拔博學多才、品行好的人當官,要任人唯賢,而不能任人唯親。經他薦舉當官的前後有五十餘人,如於謙、周忱、況鍾等人,或是卓有政績,或為一代名臣。
縱觀楊士奇的一生,他堪稱一位頗有遠見的政治家,不遺餘力地輔助皇帝實施一係列有益於天下百姓的政治、經濟措施,使明朝前期出現了數十年的政通人和局麵。
楊榮的生平情況如何
楊榮(1371~1440),字勉仁,初名子榮,建安人(今福建建甌縣)。建文二年(1400)入進士,授官編修。成祖剛入京師時,楊榮就到成祖馬前迎接謁見:“殿下先拜謁孝陵還是先登帝位呢?”朱棣聽罷突然醒悟過來就慌忙趕去拜謁孝陵。從此,楊榮受到皇上的知遇。成祖登位後,選楊榮進入文淵閣,為他改名楊榮。
楊榮機警聰明,頗有見識才幹,在評定議論各部門的事務方麵很能合乎皇上的旨意,因此得到優厚的俸祿,並得到一再提拔重用。永樂五年(1407),楊榮受命前往甘肅籌劃軍中事務。凡經過之地,他都認真觀察山川地勢,體察民情,檢閱城堡等軍事設施,回來後在武英殿上奏,“能知邊將賢否,阨塞險易遠近,敵情順逆”,皇上非常高興,當時正值盛夏,還親自剖瓜賞他吃,可見他深受寵信。此外,他還很有軍事才能,曾多次隨從皇上出巡邊塞,處理事情謀而能斷。十六年,接任掌管翰林院事務,皇上更加賞識和信任。然而,“樹高招風”,楊榮的持續得寵引起眾多大臣的嫉妒。於是,他們設法疏遠楊榮和皇上的關係,並共同推舉他為祭酒。皇上講:“我固然知道他可以勝任,隻是要得到能替代他的人難呀。”諸大臣至此都不敢再言語了。後來多次出塞,他掌管全部軍事事務,並且可以處理很多棘手問題,皇上直稱他為“楊學士”而不叫名字,並給予最高的賞賜。皇上總共五次出塞,其間士兵忍饑挨餓,後勤運輸供應不上,死亡人數達十之二三。大軍抵達答蘭納木兒河,仍不見敵人,皇上詢問對策,群臣都唯唯諾諾,楊榮和金幼孜從容不迫地提議班師回朝,皇上采納。返回途中,皇上去世。宦官馬雲等人不知所措,關鍵時刻,秘密召見楊榮和金幼孜一起商議。他倆認為朝廷軍隊離京城很遠,先不公開喪訊,按禮入殮,用錫澆鑄為內棺,裝載在車中,進奉膳食和原來一樣,而且更加嚴格軍令,讓別人都無法揣測懷疑。如果有人請求其他事情、或要敕令就飛馳報告太子,他們立即反對,說:“先前皇帝活著則稱為敕令,殯天了而稱敕令就是欺騙,罪過不小。”於是開列皇上崩駕的月、日及臨終詔命傳皇位的大意,啟奏太子。然後先行飛馳抵達京城報喪,接著又受太子之命與蹇義、楊士奇一起商議治喪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