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2章 大明王朝全麵解讀(1)(1 / 3)

姚廣孝是怎樣以和尚身份成為燕王爭奪天下的謀士的

姚廣孝(1335~1418),長洲(今蘇州)人,十四歲出家為僧,法號道衍,世稱道衍和尚。曾經跟隨道士席應真學習陰陽術數。在一次雲遊嵩山時,著名相士袁珙(gǒng)見到他後十分詫異,說他是三角眼,形如病虎,嗜殺成性,將來一定是劉秉忠一類的人物。姚廣孝聽說自己會成為劉秉忠那樣的人物,正符合誌向,非常高興,立誌要做一番事業。

馬皇後病逝,朱元璋要選擇高僧入藩王府為馬皇後誦經祈福,姚廣孝被人推薦上去。燕王朱棣跟姚廣孝交談後感覺他很合自己的心意,便請他跟隨自己。從此姚廣孝就投到這位野心勃勃的王爺幕下,成為心腹之人。

惠帝即位後,下令削藩,周王、湘王、代王、齊王、岷王相繼獲罪。姚廣孝便秘勸燕王起兵,並舉薦了袁珙和占卜人金忠。他經常以雄辯的口才分析當時形勢,還用對聯占卜等方式促使燕王下定決心,並協助做好軍事準備。當初決定起兵時,恰逢風雨大作,屋簷上的瓦墜落在地,燕王為之色變。姚廣孝卻說:“這是吉祥的征兆。飛龍在天,風雨相隨,簷瓦落地,預示要換成黃瓦。”幾句話便堅定了燕王起兵的決心。終於,燕王於惠帝建文元年(1399)發動了“靖難之役”。姚廣孝在其中發揮著決定性的作用。

起兵之後,燕王以清除惠帝的親信大臣齊泰、黃子澄為名,軍隊號稱“靖難之師”。戰爭開始之初,姚廣孝主要起著留守和輔助決策的作用,類似於漢初的蕭何。建文元年(1399)十月,明軍大將李景隆趁著燕王大軍南下而後方空虛之機圍攻北平(今北京)。姚廣孝守備堅固,擊退了進攻的明軍。到了晚上還用繩子將壯士從城上送下攻擊明軍,明軍防不勝防。燕王的援軍到達後,內外夾擊,李景隆戰敗逃走。燕王圍攻濟南,三個月都攻不下,姚廣孝便急速送信說:“軍隊已經很疲勞,請趕快撤回。”燕王便立即撤軍返回。燕王在攻打東昌(今山東聊城)時,大敗,大將張玉也陣亡了。這時燕王打算稍微修整後再攻,姚廣孝卻極力催促進攻,並更多地招募勇士,終於打敗了明軍統帥盛庸,又在西水寨打敗了另一明軍統帥房昭。姚廣孝給燕王謀劃的策略是“不要攻占城市,而是要一舉攻下防守薄弱的南京城”。燕王聽從了這個意見,率軍直取南京城。“靖難之役”終於在惠帝戰敗自焚、燕王奪取帝位後結束。

姚廣孝雖未曾親臨戰陣,但在燕王起兵並最終奪取天下的整個過程中,他的計謀策略起著決定性的作用。因此,在論功行賞時以他為第一。成祖朱棣給他賜名“廣孝”,令他還俗,而他不肯。不過他也沒有退出官場,而是以出家人的身份先後出任僧錄司左善世(全國佛教協會主席)和太子少師之職,並主持撰修《永樂大典》和《太祖實錄》。成祖永樂十六年(1418),姚廣孝病情危重時,成祖親自到他居住的慶壽寺看望,相談甚歡。病逝後,成祖一連兩天沒有上朝,親自為姚廣孝撰寫碑文,記述一生功績。

解縉為什麼能在建文、永樂兩朝都得到寵信

解縉(1369~1415),字大紳,吉水(今江西吉水)人,具有治國安邦的才能。解縉剛一當官就受到太祖朱元璋的信任,常常跟隨在太祖身邊。有一次,太祖當麵告訴他說:“我與你從道義上講是君臣,從恩情上講如同父子,你應當知無不言。”他便提出建議:政令要穩定,刑罰要簡省,整理經史,製定禮樂,表彰賢士,崇尚先哲,禁止娼優,易置寺廟,少收賦稅,減輕徭役,焚毀經咒,斷絕鬼巫,裁撤多餘官員,節省開支,發展生產,緩解百姓困境。太祖連連稱讚,說他有安邦濟世之奇才,治國平天下之大略。

惠帝即位後,解縉便給深得惠帝信任的禮部侍郎董倫寫信,表白對皇上的忠誠之心。於是,董倫向惠帝舉薦,惠帝便召解縉為翰林院待詔。成祖永樂元年(1403),解縉為翰林侍讀,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等進文淵閣參預機務,內閣參與國家的機要事務就是從這時開始的。不久,又晉升為翰林侍讀學士,奉命主持修纂《太祖實錄》、《列女傳》。這時,成祖對解縉很信任,曾對大臣們說:“天下不可一日無我,而我也不可一日少了解縉。”成祖對解縉的進諫都能虛心聽取。二年,升遷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

解縉在朝時,憑人的是否賢德來品評人物,好就說好,壞就說壞,毫不掩飾自己的觀點。成祖曾開列了一份朝廷大臣的名單,讓他按名單評說他們的“短長”。解縉便一一寫出:“蹇義天資厚重,但內心沒有固定的見解;夏原吉為人有德量,卻不疏遠小人;劉情雖有才幹,但不知道顧及情義;鄭賜可說是一位君子,但缺少才氣;李至剛為人虛妄而趨炎附勢,雖有才而不正直;黃福持心平易公正,確有誌節操守;陳瑛執法苛刻,但還能保持清廉;宋禮剛直而嚴厲,別人恨他不體恤下人;陳洽做事通達敏捷,又不失正直;方賓是文書小吏之才,有商人市儈之心。”成祖將這份奏章交給了太子朱高熾,太子又詢問尹昌隆、王汝玉兩人的情況。解縉即刻回答說:“尹昌隆是位君子但氣量不大;王汝玉的文章寫得很好,隻可惜有世俗之心。”仁宗即位後,拿出解縉的奏章給首輔楊士奇看,還說:“都說解縉狂妄,看他對人的評論都有獨到的見解,並不狂妄!”又稱讚他的文章雄勁奇古,新意迭出,可與司馬遷、韓愈等人媲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