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6章 武則天的網(2)(2 / 3)

就算查無實據或者不符武則天的心意也不會空手而回,朝廷會給予一定的金錢賞賜作為辛苦費。對於那些告密者來說,這無疑是一項有賺不賠的好買賣,百萬庶民因此陷入一種史無前例的亢奮和狂亂之中,告密的黑色旋風隨即席卷了整個帝國天空。

清人張鑒《淺近錄》裏記載:在武則天掀起告密之風期間,江淮地區旱災嚴重,朝廷下令,舉國上下要勒緊褲腰帶過日子,禁止屠宰牲畜。當時有個叫張德的官員添了一個男丁,他在私下裏偷偷殺了一頭羊招待同事和朋友,以示慶賀。其實這本不是什麼要緊的大事。可是在張德宴請的人裏有一個同僚叫杜肅,他認為這是一次升官發財的機會。於是在酒足飯飽之後,就寫了一封檢舉信將張德告發了。

第二天上朝,武則天當著杜肅和滿朝文武的麵質問張德:“你從哪裏弄到羊肉招待客人的?”張德嚇得魂飛天外,不待他回答。武則天又話鋒一轉:“我禁止屠宰牲畜,也不知到底是對是錯。但是你以後請客要看準對象。”說完拿出杜肅的告發信展示給大家,言下之意,就算大家以後請客,也不能請杜肅這樣連朋友都出賣的人。

告密行為滋生蔓延需要幾個客觀條件:一是對告密人本身具有的利益誘惑。二是告密行為的無後果特質。也就是說不論追查的結果如何,告密者本人不承擔任何法律責任。三是不透明的黑箱操作模式。對當朝有怨言而無法明奏,隻能私下謗譏市朝。四是嚴酷的手段。不主動告發的人常常會成為受害者,而那些主動出擊的人卻成了最大的利益者。在這種情況下,置身於權力圈中的人都會做出利益取舍。不求損人,但求自保。人人都想厘清自己,與所謂的異己分子劃清界線。很多人都是抱著這樣一種態度,也正是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告密才會成為最熱門,最可鄙的一種行為方式。

如果說告密是滲透進中華文明的一種轉基因文化,那麼將這種基因滲入社會肌體的就是帝國的執政者們。如果說中國人是以“禮義廉恥”的四維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那麼告密者所實施的告密行為無異於破壞傳統文化和人性根源的殺傷性武器。在權力者的保駕護航之下,告密者們狠狠地將禮義廉恥踩在自己腳下,如同一個人撕下麵皮露出動物的本性。他們追逐利益就如同蚊蠅趨腥,道德不再是一個人生存的法寶,善良也成了造就個人命運悲劇的根源。利益,赤裸裸地擺在那些想入非非者的麵前,像碧藍的天空誘惑著振翅的鳥兒。隻要有利益可以撈取,一切都不是問題。

那些藏匿於人性深處的欲望火種,很快就燃燒為吞沒世道良知的燎原之火。那些靠出賣他人換得自己百倍身價的告密者,慶幸自己抓住了這個時代的救命稻草,做出了一個正確無比的選擇。雖然他們在此前也曾經痛恨過社會的不公,官場的腐敗,權力的傾軋。可是當利益向他們招手的時候,他們還是義無反顧地投向利益的溫暖懷抱。

神都洛陽就像是籠罩上一張巨型的大網,其中的每一個人都成了網中隨時待捕的魚兒。

光宅元年(684年)五月,嗣皇帝(中宗)李顯被廢為廬陵王。隻做了一個多月皇帝的李顯,就這樣被他的母親趕下了乾元殿,幽禁到別殿,同年四月又被流放房州。他的皇後韋氏也同時被廢,韋氏族人均流配嶺南。發生政變的第二天,武則天宣布,立她的第四子豫王李旦為新的皇帝,史稱睿宗。武則天開始臨朝稱製,經過一年的調節和休整,六十歲的老婦人開始向帝位發起了猛烈地衝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