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他來自江湖的最底層(2)
就在朱元璋為了混口飯吃寄居於佛門淨地之時,外麵的世界已經如一鍋鼎沸的水鬧騰開來。從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潁州的白鹿莊起義,到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十個月之間,北起黃河,南越長江,東際濠、泗,西抵荊、襄,鄱陽、洞庭之濱,浙西、贛南之地,紅巾軍遍地遊走,一副末世狂舞的亂象在中華大地蔓延開來。當時許多像朱元璋這樣走投無路的貧民為了能夠保住最後的生存底線,拚死也要殺出一條生路。
這時候白蓮教在民間組織的影響力已經有所顯現,白蓮教也稱作白蓮社。白蓮社所信奉的宗教教義,實際上就是明教,也就是摩尼教的教義。摩尼教所宣傳的理念是黑暗即將過去,光明即將到來,他們的口號是“明王出世,天下天平”。
元順帝至正十一年(1351年)五月初三,潁州(今安徽阜陽)的白鹿莊聚集了三千人,他們個個頭裹紅布,手持刀槍棍棒,聚義造反。領頭者是潁州劉福通和潁上人杜遵道、羅文素、韓咬兒等人。
至正十二年(1352年)正月,定遠的地方大戶郭子興也於當地舉兵。周邊數萬貧民聞風而動。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帶頭大哥。一個多月後,起義軍就攻克濠州,郭子興自稱元帥。
因為一場大饑荒帶來的巨變,讓朱元璋身上所有的世俗鎖鏈都被生生扯斷。父母不存,兄弟失散,一切家族親戚關係都被割斷了,隻剩下他在這個世上赤條條來去無牽掛。地方官府不再管他的生存或者死亡,甲長也不來管他何處來,又何處去,甚至連他棲身的寺廟也不再管他吃齋還是念佛。平生第一次,他覺得自己一無所有,在這個世界上失去了人生的定位。
每天睜開眼睛,展現在他麵前的天地是無序、混亂、凶險的。失去了家族和寺院的蔽護,他就象是一隻斷了纜繩的小船,任何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浪,都有可能將他吞沒其中。命運在將一個人逼入絕境的同時,同時也會為他打開另一扇窗。也就在生無所依的時候,朱元璋收到了一封改變自己命運的信。寫信之人是他小時候的玩伴湯和,湯和這時候已經成為紅巾軍的一員,在郭子興部下做了一名千戶。湯和非常清楚朱元璋目前生存的處境,就寫信相約。與其在亂世中等待機會,不如放手一搏,反正最壞的結果就是一個“死”字。
這封信的內容用七個字概括,那就是“速從軍,共成大業”。朱元璋收到這封信的第一反應,用他自己後來回憶的話說就是“既憂且懼”,一時不知如何應對才好。
當然,促使著朱元璋邁出關鍵一步的還是形勢逼人緊:一是湯和的那封來信被人發覺,而且發現之人要到官府去揭發這件事;另一點是朱元璋出家所居住的皇覺寺已經被元兵燒毀,意味著今後他將無容身之所,成了一名不折不扣的流浪無產者。
也就是說,朱元璋最後走上造反道路的並不是一個英雄對於未知前途的幻想,更多是來自於一個底層小人物的求生欲望,為生活所迫。
古代社會,漂泊無根的遊民和輾轉於天災人禍中的貧困農民是很少有機會接受教育的,也就談不上具備文化知識。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他們很難做出理性的自覺行為。那種文人士大夫似的人生價值觀對他們來說,是無法理解的。讓他們為了實現某種理念或某種社會理想,義無反顧地投入造反的行列是很難令人想象的。
當湯和向朱元璋發出邀請的時候,朱元璋內心糾結了很長一段時間,他甚至用自己從外祖父那裏學來的卜筮之法來決定自己的前途命運。在朱元璋自己寫的一篇叫做《紀夢》的文章中就記錄了這樣一幕:朱元璋使用“珓杯”來為自己算卦,珓杯是用竹或木做成的像杯一樣的東西,杯口朝上是陽,杯口朝下是陰。兩個杯拋起,落在地下,以陰陽來判別吉凶。他希望神靈能夠為自己指引方向,可讓人萬分失望的是,朱元璋並沒有從中得到想要的答案。
人性中都有趨利避害的一麵,當時造反者的中堅人物大部分是漂泊於世道上的遊民。
作為那些將生存放在第一位的遊民,他們更加看重的是眼前的現實利益。他們與那些老實巴交、沒見過世麵的農民在宗教信仰問題上容易上當受騙還不太一樣(曆來參加秘密宗教造反的大多數是農民),他們在人生的重大抉擇麵前,會將自己的投入成本與將來可能得到的收益進行反複的計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