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偏的帝國:大明王朝誰當家06(1 / 2)

第6章 換湯不換藥的新時代(3)

至正十四年(1353)七月,朱元璋南下攻打滁陽(今安徽滁州)。在行軍途中,李善長到軍門求見。朱元璋聽說他是地方的知名人物,就很禮貌地接待了他,雙方在交流中頓生相見恨晚之意。

李善長號稱“裏中長者”,朱元璋就將其留在了自己身邊,任命為記室(秘書官)。在任命之前,朱元璋問了他一個問題:如今亂世當道,先生有什麼好辦法可以幫我平定天下嗎?

李善長的回答是:你應該向秦末大亂中起家的劉邦學習,劉邦同樣是草根出生,但是他在通往成功的路上做到了三點:豁達大度,知人善任,不亂殺人。劉邦憑借這三點,隻用了五年的時間,便成就了一番帝業。你朱元璋的老家是濠城(今安徽鳳陽),距離漢高祖的老家沛縣(今江蘇沛縣)不遠。山川王氣,將會在你的身上得到應驗。隻要你能夠效仿劉邦,將來就一定能夠成就像他那樣的帝王之業。

李善長這套經世致用的理論並不亞於三國時期諸葛亮的隆中對,朱元璋對李善長為自己提供的這套奪取天下和治理天下之術非常滿意。其實在這裏李善長說的是儒法雜揉的權力博弈術,儒家隻是表皮,法家才是其內在本質。他之所以能夠博取朱元璋的信任,最關鍵的是他抓住了朱元璋心理。這時候朱元璋想的最多的是,我能夠成就帝王之業。

可不管怎樣,朱元璋還是接受了這套儒法雜糅的治國理念。朱元璋早年長期生活在社會的最底層,曆盡生活的艱辛,對百姓處於水深火熱中掙紮求存的悲慘境遇感同身受。如果說朱元璋剛開始投軍是為了能夠混口飯吃,那麼等到他真正掌握了一定權力後,內心便萌發了濟世安民的想法,也就是一個帝王夢。

也正是從厚待李善長開始,圍繞在朱元璋身邊的文人也漸漸開始多了起來。

元至正十四年(1354年),朱元璋打下定遠後,馮國用、馮國勝(後改名為馮勝)兩兄弟前來投奔。因為二人也都是讀書人,所以受到朱元璋的格外敬重。

馮氏兄弟向朱元璋獻上的一句話是:“有德昌,有勢強。”也就是說,有勢力固然可以強大,但是如果一個創業者能夠擁有道德操守,那麼他的事業就可以蒸蒸日上。他們又向朱元璋建議:“建康(今江蘇南京)虎踞龍蟠,帝王之都,拔之以為根本,成有勢之強;然後命將出師,倡仁義,收人心,不貪子女玉帛,則為有德之昌,而後天下可定。”

當時群雄逐鹿,鹿死誰手尚未可知。馮氏兄弟能夠如此明晰地把握天下大勢,此等政治遠見著實令朱元璋眼前為之一亮。正處於用人之際的朱元璋聞言大喜,當即任命二人為軍中參謀。

第二年(1355年),朱元璋奪取太平,當塗縣的儒士、明道書院山長陶安率領地方百姓出城相迎。陶安向朱元璋進言:“海內沸騰,豪傑並爭,然其意在子女玉帛,非有撥亂救民安天下心。明公渡江,神武不殺,人心悅服,應天順人,以行吊伐,天下不足平也。”

這些投奔朱元璋的儒士們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都無一例外地規勸朱元璋多行仁義,勿動殺念,勿掠財物,以成就他們理想中的仁義之君的光輝形象,這讓朱元璋的仁義之師與那些隻為財物而燒殺搶掠的造反者有了本質上的區別。

至正二十年(1360年)三月,朱元璋又將聞名一方的“浙東四學士”征召到自己麾下。他們分別是青田(今在浙江文成)的劉基、龍泉的章溢、麗水的葉琛和浦江的宋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