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能人賢士的加盟,把儒家所主張的那套“順天應人”之理和奪取天下後的治國安邦之術也同時灌輸給了朱元璋。在這種政治權術的指引下,朱元璋從一個隻知道造反求生存的草莽英雄變成了一統天下的霸主,一個懂得如何玩弄權術的政治高手。
在那樣一個時代大背景下,無論你是屬於哪一個階層,隻要你參與到爭奪官家權力的鬥爭中,並希望能夠從中獲利,就不能不運用儒家思想這個屢試不爽的政治法寶。雖然在使用的方法上各有千秋,或公開以之為號召,或暗地使用。否則的話,你就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
如果我們將朱元璋比作一個大學生,那麼此刻圍繞在他身邊的那些儒生就是花錢聘來的客座教授。學生悟性再高,沒有教授的傾心點撥,是很難做到融會貫通的。朱元璋之所以會在群雄之爭笑到最後,與自己從儒生們那裏所接受的儒家思想密不可分。
朱元璋是個沒有文化底子的草根,在造反起義之前,他的社會身份隻有兩個,一個是乳名叫朱重八的長工,一個是法號叫如淨的遊方和尚。
草根的底子卻成就了一段儒家特色的創業之路,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曆史的奇跡。朱元璋在自己的創業和守業階段,大打儒家特色牌。朱元璋不光尊重知識分子,自己也經常用實際行動向那些儒生們靠攏,比如說朱元璋就經常在空閑時間學習充電,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史料記載,朱元璋寫下的人生第一首詩《不惹庵示僧》:“殺盡江南百萬兵,腰是寶劍血猶腥。山僧不識英雄漢,隻憑嘵嘵問姓名。”文字中的豪邁氣象表露無遺,文字功底可見一斑,這哪裏像是一個半文盲寫的?可以不誇張地說,朱元璋是曆代帝王中,自學成才的典範。談遷《國榷》說:“吳王微時,目不知書,起兵後,日親諸儒,瀏覽神解,手撰書檄,注射簡峭,文士顧不及也。”
在剛剛起兵時,朱元璋就率先亮出了儒家“尊王攘夷”的那麵大旗。朱元璋當年北伐提出一個口號就是“驅除韃虜,恢複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當時長江南北的漢人已經被蒙古人和色目人統治了近百年,吃盡了民族壓迫的苦頭。朱元璋豎起的這麵民族大旗,可以說是籠絡人心最好的一種手段。
在創業階段,朱元璋又祭出了儒家思想中的高端理論——仁者無敵。朱元璋參加反元鬥爭的第二年,也就是從他獨自帶兵開始,就在嚴肅軍紀方麵大做文章。他曾經對手下的武將們說:“每攻下一城,聽到你們不亂殺人,我就很高興。你們要始終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鳥不會投到老鷹盤踞的樹林,百獸不會進入布滿陷阱的地方。百姓們會自動遠離殘暴的軍隊,去投奔不亂殺人的武裝。”
至正十五年(1355年),朱元璋攻占和州之後,他的軍隊在城中大肆燒殺搶掠。朱元璋首次將隊伍裏的大小頭目全部召集起來開會,會上,他告誡那些武官:“破城時兄弟們都搶了不少女人。我規定,以後隻許搶沒結婚的少女,那些結了婚的,一律給我放回去!”(《皇朝本紀》)與此同時,他又召集全城的男人到州衙門前集合,把那些搶來的已婚婦人列隊送出,讓他們與自己的男人回家過日子。全城百姓奔走相告,感激涕零,朱元璋成了和州人的大恩人,他的恩德被和州百姓久久傳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