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換湯不換藥的新時代(4)
中國老百姓是最容易滿足的群體,隻要能夠苟安於世,他們就絕不會冒險去做不法之事。在亂世之中,那些握有合法傷害權的官吏隻要不全力殘害他們,能夠給他們留下一條活路,他們就會在關鍵時刻投桃報李。
朱元璋攻滅張士誠的戰役中,張士誠兵盡糧絕。史料記載,當時城中的一隻老鼠都能買百文錢,皮靴馬鞍等都被煮食充饑。張士誠不忍城中百姓受罪,就向百姓說:“事已至此,我實無良策,隻有自縛投降,以免你們城破時遭受屠戮。”百姓聞言伏地號哭,願與士誠固守同死。由於城中木石俱盡,以至拆寺廟民居製作飛炮之料。城破之時,張士誠隻燒了自己的王府,沒有燒掉全城百姓的房屋。在很長一段時間裏,每逢張士誠的生日七月三十日晚上,蘇州的老百姓就燒九四香(張士誠原名九四),點地燈來紀念他。
朱元璋在元末諸軍中也以“獨不嗜殺”而聞名,因此贏得百姓擁戴,這是朱元璋事業得到發展壯大的根本所在。
在守業階段,朱元璋打得是儒家提倡的“民生牌”。朱元璋是貧苦農民出身,在他的內心深處比誰都要清楚“為政之道,以順民心為本,以厚民生為本。”的道理。《明實錄》中記載這樣一件事:帝國建製後,朱元璋定都南京,當他看見南京城內有一些沿街露宿無家可歸的流民,便讓那些官員在南京城內找一塊空地,蓋了二百六十間房屋提供給那些無家可歸的人免費居住。然後朱元璋又要求江蘇華亭縣的官員將當地宋朝遺留下來的居養院進行翻修,好讓無房的當地人居住。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朱元璋下旨將這種辦法推行到全國,要求中書省官員派人深入各地尋訪無衣食、無住房的窮人,然後給以衣食和住房。
朱元璋對此的解釋是:朕在當貧民的時候,曾經目睹民間的疾苦。自己恨當時不能給天下饑民以庇護,為了實現這個理想,朕掃平四海。但禦宇十餘年來仍不能實現當初之誌,各位臣工應該幫助朕實現這個理想,如若不然,你們也就沒有必要來輔助朕,所以萬不能使天下有一人無衣穿、無飯吃、無房住。
每個帝王在自己奮鬥的道路上,內心都會揣著一張藍圖,或者說是自己的政治理想。
朱元璋的理想就是要讓天下的每個人(尤其是底層勞苦大眾)都能夠有房住、有衣穿、有飯吃。雖然這是個理想藍圖,也曾遭到官僚集團的質疑,但朱元璋仍然不遺餘力地推行下去。從這裏我們也可以看出滲入朱元璋血液裏的民本思想。
在朱元璋身邊的那些儒生士子中,李善長算是最為特殊的一員。不光因為他是修習法家的儒生,更主要的是他與朱元璋之間的那層微妙的權力關係。
朱元璋曾經與李善長有過一段推心置腹地交流,朱元璋說:“如今群雄紛爭,要打好仗,最要緊的是要有好的參謀人員。現在群雄中管文書與作謀士的幕僚,總喜歡說一些左右將士的壞話,從而導致文武不和,將士難以施展才能,這樣的軍隊非敗不可。將士垮了,好比鳥兒失去羽翼,主帥勢孤力單,是必然要走向滅亡的,這是一個教訓。你應該為我搭建一座梁,將文武官員的心連結在一起,千萬不要學那幕僚的壞樣。”
由此我們可以看出,在朱元璋的這張政治藍圖中,李善長在其中扮演著一個能夠在關鍵時刻左右時局的重要角色。如果我們能夠理解西漢開國丞相蕭何就是靠著為劉邦轉運糧餉而摘得頭功,並進而榮升丞相,也就能夠明白此時的李善長在朱元璋心目中居於何等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