跑偏的帝國:大明王朝誰當家07(2 / 2)

朱元璋自稱吳王後,就將李善長封為右相國。因為元朝是以右為大,所以說這時候的李善長已經是大明創業團隊中的CEO。

李善長沒有辜負朱元璋的信任,不光接手軍機檄文之類的文案工作,更主要的是保障了軍隊的後勤供給,使得前線將士能夠安心作戰。同時他還為新立的明朝政權製定了一係列的法律法規,如經營鹽,立茶法,立錢法,開礦冶煉,定魚稅等等。

在李善長的高效運作之下,朱元璋的統治區域呈現出一派兵強馬壯,經濟繁榮的景象。吳國元年,朱元璋論功行賞,封李善長為宣國公。後來改革官製,不再像元朝那樣以右為尊,改以左為大,李善長也理所當然地調整為左相國。

在朱元璋大封功臣之時,李善長雖然沒有在戰場上獲取卓著的軍功,但是並不妨礙朱元璋對他高看一眼,厚愛三分。朱元璋給出的褒獎理由是:後勤保障工作做得好(給軍食,功甚大)。於是授太師、中書左丞相,封韓國公,歲祿四千石,子孫世襲。

除了上麵這些優厚的待遇,朱元璋賜給李善長鐵券,“免二死,子免一死”。在朱元璋封公的六個人中,李善長名列第一。在頒發的嘉獎令上,李善長更是被朱元璋比作漢代的蕭何,其風光程度在洪武功臣中絕對是首屈一指的。

這時候的右丞相徐達常年領兵在外東征西討,朝中實權基本上是掌握在李善長一個人的手中。以李善長為首的淮西勳貴在帝國的權力係統中炙手可熱,這種權力上的壟斷地位也為其他地區的政治勢力所不滿,所覬覦。但是在朱元璋的保駕護航之下,就算其他權力集團有什麼非分之想,也隻能將羨慕嫉妒恨暗藏於心。

淮西集團的權力勳貴們把持了洪武初年的帝國權力要塞,由權力集團釋放出來的熏天勢焰讓其他派係根本無法近身,更談不上掣肘。當權力集團內部各個派係之間的欲望無法得到遏製的時候,那麼帝國的權力紛爭也就愈演愈烈,一發而不可收拾。

此時的帝國政界上層圈子中存在著一個以李善長為首的淮人官僚集團,而且這個政治集團是以朱元璋為背景的,早在朱元璋創業之始,就逐步形成並發展壯大。由於朱元璋的培植與倚重,淮西集團的權勢被迅速推至最高點。淮西集團與其他派係之間的矛盾也由最初的暗流湧動,開始浮出水麵,直到在帝國權力高層掀起滔天巨浪。

為了能夠鞏固自己的既得利益,攫取更大的權力空間。淮西勳貴又豈能容得下其他勢力集團與自己利益分肥?他們當務之急就是要想盡一切辦法,通過一切正常或者非正常手段來打擊壓製其他勢力團體。

從前期的李善長到後來的胡惟庸,前後十七年的時間裏,淮西權力集團都在竭力擠壓那些非準人的權力生存空間,根本不給非淮人攬大權的機會。正如吳晗先生所說:“對不是自己係統中的人排擠,從鄉裏觀念出發而演成的政治鬥爭,是洪武初年政治上的一個特征。”

李善長勢力的發展在很大程度上是得益於朱元璋對淮人集團的倚重,作為淮右黨人的帶頭大哥,李善長手中握有的權力愈大,就意味著集團勢力在帝國權力係統中能夠分肥到的利益蛋糕也會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