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秦始皇坑儒之謎(2 / 2)

爭論者各執一詞,誰也沒有有力的證據否定另一派的論點。

有人分析為什麼會把秦始皇說成是呂不韋的兒子。其一,認為秦滅六國後,原來的六國貴族為了發泄他們的憤恨,自我安慰,便對秦始皇的身世進行攻擊,其潛台詞是:“六國雖然滅亡了,但秦始皇是呂不韋的私生子,因此秦國實際上滅亡了。”假如嬴政確是呂不韋的兒子的話,那麼秦始皇統一中國之舉,就不是滅六國,而變成齊、楚、燕、韓、趙、魏“六國滅秦”了,因為呂不韋不動千軍萬馬,隻靠一條詭計,就能把自己的兒子弄上秦國的王位,奪了秦的江山,六國的亡國之恨也不必耿耿於懷了。類似的情況在明成祖朱棣身上也出現過。明滅元後,元朝的遺老遺少便說朱棣是元順帝的兒子,以此說明江山還是元人的。其二,據郭沫若研究分析,劉邦死後,呂後為了給自己的篡漢行為披上合法的外衣,便製造“秦始皇是呂不韋私生子”的說法,目的想說明天下原本就是呂家的,漢王朝奪了呂氏的天下,現在呂氏奪回江山也就名正言順了。

秦始皇究竟是誰的兒子直到現在仍然是個未解之謎,不過單就上麵列舉的史料來看,一口咬定秦始皇就是子楚的兒子而不可能是呂不韋的兒子,論據似乎有點勉強。因為司馬遷學識淵博,見聞廣達,他少時即學習《尚書》和《春秋》,20歲遊曆天下,後任太史令,有機會讀遍皇家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資料,在著《史記》時,司馬遷是非常嚴謹的,他善於廣征博引,並不拘泥於某一部參考書。因此《戰國策》中沒有記載的事情,不代表就不存在。況且《史記》一向被奉為正史的經典,而《戰國策》在曆史上曾被列入別史類,也就是雜史,可信度要低得多,此其一。其二,司馬遷明明寫道,“呂不韋……與居,知有身”,然後才“至大期時,生子政”,可見趙姬嫁與子楚之前就已經懷了孕,而且這個胎兒就是後來產下的嬴政。子楚知道趙姬所生兒子非自己的兒子,也完全仍有可能立趙姬為夫人,並立政為太子,因為所有的一切本來就是一場陰謀,是一筆交易,呂不韋將趙姬獻給子楚時就曾提出條件:將來要立趙姬為後,生子要立為太子。子楚不見得會那麼自恃清高,因為知道孩子不是己出便違背約定不立其為太子,況且當時的人根本還沒有當“冤大頭”的概念。其三,至於秦始皇斥責呂不韋的話,更不能當作有力的證據,因為眾所周知,秦始皇非常痛恨其母與呂的淫亂行為,當然不願意承認自己是呂不韋的私生子,他從感情上不能接受這一事實,並且不想讓天下人都知道這件事情,試想,除此他還會怎麼說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