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記載,武德四年(621),在攻打洛陽途中,李世民拜訪了遠知道士,道士預言他“將作太平天子”,李世民從此“眷言風範,無忘寤寐”。可以肯定,此時的李世民奪取太子位以繼大統的想法已經非常明確了。同一年攻下洛陽後,他招賢納士,設天策府、文學館,閑則共話古今,縱談天下,儼然君臣氣派。當時的中書令封德彝便注意到:“秦王恃有大勳,不服居太子之下。”於是,在李世民與李建成之間,一場你死我活的殘酷鬥爭便不可避免了,並且李世民也並不是一味忍讓,而是主動出擊,抓住時機為搶班奪權做準備。武德七年,太子私募散兵遊勇2000人“為東宮衛士,分屯(東宮)左右長林,號長林兵”,齊王李元吉“募壯士,多匿罪人”,李世民也於秦府兵之外募養了近千名勇士。這些私人武裝都是為雙方最後攤牌、流血鬥爭作準備的。李世民還收買了太子手下的一些關鍵人物,如玄武門守將常何,在後來的“玄武門之變”中,就是有常何為內應,李世民才能夠埋伏精兵,一舉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
但是,一來李建成是長兄,身為太子,他正統的儲君地位為其贏得一定優勢,連父皇李淵也多少向著他,尤其是武德七年發生“楊文幹事件”(李世民誣陷太子造反的事件)後,李淵已決心犧牲掉李世民;二來他有內宮妃嬪和多數外廷大臣及各地都督的支持,深得寵愛的張婕妤、尹德妃等人經常在李淵麵前為李建成遊說,而最受高祖信任的宰相裴寂公開支持太子,封德彝等人是表麵見風使舵,實則“潛持兩端,陰附建成”;其三是李建成有四弟李元吉做他的堅定盟友。由於太子一派在政治影響、組織人脈上都要勝過秦王一派,李世民處於弱勢,所以即便他有時顯出一些示弱退讓的姿態,也不能不令人懷疑是故作假象。
這時,發生了“傅奕星諫”事件。史書記載:六月一日、三日,太白金星白晝劃過長空,據古書上的說法,這是政權更迭的征兆。於是,太史令“傅奕密奏:‘太白見秦分,秦王當有天下。’上以其狀授世民。”李淵大怒,認定李世民要起兵謀反,於是將密奏轉交李世民,其用意是暗示李世民身處無君無父之境,要他自殺以澄清嫌疑,畢竟作為有功的皇子,李淵不願意親自下詔處死他。李世民馬上回應道:“臣於兄弟無絲毫負……今枉死,永違君親,魂歸地下,實恥見諸賊!”同時還密奏了李建成、李元吉一本。密奏的內容已經無從知曉了,有人說是太子淫亂後宮等事情,但從後來的事態發展來推測,恐怕類似於“楊文幹事件”,所以李建成才會入宮對質。李世民算準了這一步,引蛇出洞,然後實施伏擊。
如此,“玄武門之變”的真正起因是兄弟兩人無休無止的繼位之爭,使李淵失去耐心,並且懷疑李世民謀反篡位而動殺心,“傅奕星諫”則是直接導火線。
李世民具有曠古的經世之才,遠見卓識,雄心奮發,識人善任,的確是中國曆史上少有的傑出帝王。但是在“玄武門之變”中,他弑兄、殺弟、逼父,又實在稱得上是凶狠無比。難怪明朝的王夫之評論他:“親執弓以射殺其兄,疾呼以加刃其弟,斯時也,窮凶極慘,而人心無毫發之幸存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