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然後逼迫父皇詔立自己為皇太子,軍國庶事無論大小均由他一手處理。不久,高祖讓位,李世民登基,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貞觀盛世。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李世民冒險發動這場宮廷政變呢?
據《舊唐書·隱太子建成傳》記載,唐武德九年(626)六月四日,長安城內刀光劍影,血流滿地。秦王李世民發動宮廷政變,殺死其兄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其部下和家屬數百人。隨後,李世民派尉遲恭領兵直入太極殿,啟奏李淵:“太子和齊王舉兵作亂,秦王將他們殺了,恐驚動陛下,所以派臣來此守衛。”實際上是逼宮,讓李淵交出軍權並接受既定事實。生死之際,李淵無可奈何隻好改立秦王李世民為太子,並發布詔書曰:“自今軍國庶事,無大小悉委太子處決,然後聞奏。”由於這場政變發生在宮城的北門玄武門,故史稱“玄武門之變”。兩個月後,高祖又被迫讓位,李世民登基,開始了長達二十餘年的貞觀盛世。
關於“玄武門之變”的起因,曆來都認為是由於李世民雄才大略,“功蓋天下,中外歸心”。而太子李建成因為是嫡長子而“無大功以鎮海內”,他疑忌李世民,不能容忍李世民對他繼承皇位所具有的巨大威脅,於是采取種種手段,先誣陷李世民手下大將尉遲恭謀反,後又借出征突厥為名,妄圖直接掌握李世民的兵馬,最後幹脆招李世民入宮宴飲,在酒中做手腳,謀以鴆毒,致其“暴心痛,吐血數鬥”。在這樣一再忍讓直至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李世民終於決定以攻為守,先發製人。
但事實上,這裏有不少難解的謎:首先,曆史上的李建成是否真如我們現在讀到的史書中記載的那樣小氣險詐,惡叉白賴一個?因為李世民即位後親自監看和篡改史料記錄,於是從他開始,中國的史書開始失實,以上說法大多從《貞觀實錄》而來,而《新唐書》、《舊唐書》基本上也是照搬《貞觀實錄》,美化李世民,貶低李建成。像“鴆毒事件”,早有人指出疑點多多,顯係編造。而成於李世民即位之前的《大唐創業起居注》,許多地方說法就完全不同。另一個謎則是,根據史書記載,事變過程非常驚險,李世民的秦王府兵麵對東宮兵和齊王府精兵幾乎不敵,幸虧他妻子長孫氏的舅舅高士廉從監獄釋放出一批囚犯,授予兵甲趕來助陣,才好不容易控製住局麵。照李世民的機智和謀略,既然要先發製人,怎會準備得如此倉促,從而拿自己的性命去搏呢?看來“玄武門之變”一定另有原因,才導致李世民不得不背水一戰,匆忙起事。
李世民從小隨父親演習弓馬、馳騁獵場,並且讀過不少兵書。隋朝末年,李淵起兵,曆時七年,打了六次大的戰役才平定各地割據勢力,統一中國。這其中,李世民率部進行了四大戰役,消滅薛仁杲、王世充,鎮壓竇建德、劉黑闥等農民起義軍,戰功卓著。尤其是虎牢一戰,更成就了李世民善用奇兵的美名。但李建成也不失為一個勇猛而具有全局戰略眼光的傑出人才,在戰爭初期即奪取長安,使唐軍聲威大震,為問鼎中原奠定了軍事和政治基礎,各地割據勢力不得不依附於唐,也使得當時蠢蠢欲動的突厥不敢輕舉妄動。建唐之後,由於禮製約束,作為太子的李建成長期留守京師,以太子身份幫助高祖安定後方,處理國事,李世民則統兵在外,馳騁沙場。在用血汗為大唐打下一片又一片疆土,鞏固李唐的天下後,無論是李世民本人,還是他麾下的將士們,都漸漸滋生了不甘俯首稱臣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