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順治帝出家之謎(1 / 2)

清史學界有關順治的研究成果,較為一致的看法是順治的確信佛、好佛,也有出家的念頭,但正如史學大師陳垣先生所說:“順治出家之說,不盡無稽,不過出家未遂而已。”

關於“順治出家”之說,最早見之於清初有“詩史”之稱的吳梅村之《清涼寺讚佛詩》,此詩共四首,長達100多句。後來一些文人學者在詮釋該詩時,認為詩句影射順治愛妃董鄂氏之死導致其“出家”一事。如詩句中說“王母攜雙成,綠蓋雲中來”,“可憐千裏草,萎落無顏色”,句中“千裏草”——草下千裏重疊,是個董字,“雙城”乃用《漢武帝內傳》王母侍女董雙成的故事,實際上都是影射順治愛妃董鄂氏。而“八極何茫茫,曰往清涼山”,清涼山指的就是佛教聖地五台山,意思是說順治遜位出宮雲遊至五台山為僧。在蔡東藩的《清史演義》裏寫道:“順治帝經此慘事,亦看破世情,遂於次年正月,脫離塵世,隻留重詔一張,傳出宮中。”此外,還有《清稗類鈔》、《清代野史大觀》等書中均有關於順治帝因董鄂妃去世而削發出家的故事。後來,康熙又多次陪奉母後遊巡五台山,遂更有順治出家五台山、康熙來此尋父之說。據說清聖祖康熙親政後,曾經以進香為名,多次到五台山看望順治,希望順治能回到宮中,但是順治不為所動。康熙有詩哀悼:“又到清涼境,巉岩卷複垂。芳心愧自省,瘦骨久鳴悲。膏語隨芳節,寒霜惜大時。文殊色相在,惟願鬼神知。”其中悲慟之情躍然紙上。又有傳說康熙年間,兩宮西狩,經過晉北,地方上無法準備禦用器皿,卻在五台山上找到了內廷器物,這似乎又是順治出家的佐證。

針對上述各種順治出家的傳說,孟森在其《清初三大疑案考實》之二《世祖出家事實考》中,以大量翔實的史實考證,順治雖然好佛,但其的確死於天花,並未離宮出家。

順治篤於宗教信仰,最早是受到天主教的影響。順治八年(1651),大學士範文程引見居住在北京的耶穌會教士、欽天監監正湯若望,這位傳教士因學識高深很快獲得了幼齡君主順治的好感和敬仰,又因孝莊文太後曾認湯若望為“義父”,所以順治尊稱湯若望為“瑪法”,即“爺爺”之意。湯若望利用講授知識談論政務的機會,竭力向順治灌輸天主教教義,一定程度上影響了順治的性格和思想。

順治十四年(1657),可能是由於太監們的鼓勵和慫恿,20歲的順治召見佛教高僧憨璞聰,從此對佛教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而漸漸疏遠了天主教。據有關佛教典籍,如《憨璞語錄》、《續指月錄·玉林琇傳》、《玉林年譜》、《北遊記》等記載,自是而後,南方高僧玉林琇、茚溪森、木陳忞、玄水杲先後應召至京,在宮中論經說法,大談佛理。順治曾封玉林琇為“國師”。並請玉林琇為自己起了法名“行癡”,號“行癡道人”。他在玉林琇等高僧麵前自稱弟子,以示尊敬。他曾說:“願老和尚勿以天子視朕,當如門弟子旋庵相待。”印章亦有“塵隱道人”、“癡道人”等稱號。

順治十七年(1660)八月,董鄂妃突然病死後,順治痛不欲生,萬念俱灰。為哀悼董鄂妃,他五天不理朝政。沒過多久,又親自給禮部下了一道聖旨,特意采用追封的方法,給董鄂妃加封諡號“孝獻莊和至德宣仁溫惠端敬皇後”。董鄂妃死後,順治的心也隨之而去,正可謂:“維將竟夜長開眼,報答平生未展眉。”然而即便是這樣,仍然不能緩解順治心頭的悲懣,終於萌發了遁入空門的念頭,他命茚溪森為其削發,決心出家。幸虧玉林琇抵京,聞知此事,命人取來柴薪,欲燒死他的弟子茚溪森,加之孝莊文太後竭力勸阻,才使順治勉強答應重新蓄發留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