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一向健康無病,年僅45歲,比慈禧還小2歲的東太後慈安在12小時內竟突然發病暴卒,實在出人意料。是病死,還是被下毒殺害,還是自殺?千古之謎,誰人能解!
東太後慈安,姓鈕祜祿,諡孝貞顯皇後,為滿洲鑲黃旗人,生於道光十七年(1837)七月十二日,其父穆揚阿,曾任廣西右江道。鹹豐帝為皇子時,鈕祜祿氏就已經是他的側福晉。由於他的嫡福晉於鹹豐帝即位前已經去世,鈕祜祿氏遂於鹹豐二年(1852)二月被封為貞嬪,五月晉貞貴妃,十月又冊立為皇後。她為人幽閑靜淑,舉止端莊,口木訥不善言辭,在眾妃嬪中從不爭寵,很得鹹豐皇帝的尊重。鹹豐十一年(1861)十一月鹹豐帝死後,她被尊為母後皇太後,上尊號慈安,與慈禧太後共同“垂簾聽政”,慈安太後因居住的宮院占上首座東,故稱東太後,眾人稱她為“東太後”或“老佛爺”,與西太後慈禧相對應。鹹豐帝臨終時,曾任命怡親王載垣、鄭親王端華、肅順等八位顧命大臣,輔佐幼皇帝執政。是年27歲的慈禧為了獨攬大權,勾結恭親王奕訢采取先發製人,用突然襲擊的手段發動了“祺祥政變”(又稱辛酉政變),掃清了她掌權的障礙,開創了兩太後垂簾聽政的局麵。表麵上,慈安與慈禧兩宮太後以姐妹相稱,共同垂簾聽政,執掌國家最高權力。然而,慈禧的為人,貌似恭謹,性實乖戾,善於狡謀權變,很會搞皇宮中鉤心鬥角的一套,而慈安雖身為皇後,居於中宮,但秉性懦弱,遇事沒有主見,不是慈禧太後的對手,同治元年起,名義上是兩太後垂簾聽政,但實際上大權一直操在慈禧手裏。光緒七年(1881)三月初十日,一向健康無病、年僅45歲、比慈禧還小2歲的東太後慈安在12小時內竟突然發病、暴卒,實在出人意料。翁同龢的《翁文恭公日記》中記載說:“則昨日(初十日)五方皆在,晨方天麻、膽星,按雲類風癇甚重。午刻一按無藥,雲興腦混亂,牙緊。未刻兩方雖可灌,究不妥雲雲;則已有遺尿情形,痰壅氣閉如舊。酉刻一方天脈將脫,藥不能下,戌刻仙逝雲雲……嗚呼奇哉!”僅12小時便由發病至死,豈不“奇哉”?清廷的垂簾聽政由兩宮並列一下子變成了慈禧一人獨裁。對慈安太後的突然死亡,在當時及以後都有種種懷疑與猜測,成為兩百多年清宮史上的又一樁疑案,歸納起來,主要有下列幾種說法:第一種說法,慈禧進藥毒死說。據《清朝野史大觀》記載,慈安在死前數日偶至慈禧宮中,慈禧令侍者奉餅餌一盒,慈安食而甘之。慈禧謂:“姊既喜此,當令再送一份來。”過了一兩天,果有餅餌數盒進奉,色味花色同以前完全一樣。慈安隨即取一二枚食之,“頓覺不適,至戌刻遽逝”。《滿清野史續編》中也說:慈安吃了西太後送來的“餅餌”之後“竟以此夕殂”。據《慈禧外紀》載:當年鹹豐帝臨終時,曾秘密留下了一個遺詔給慈安,要她監督慈禧,若慈禧“安分守己則已,否則汝可出此詔,命廷臣傳遺命除之”。但老實的慈安將此事告訴慈禧。陰險毒辣的慈禧聽了,表麵對慈安感泣不已,實際上已起殺機,遂借向慈安進獻餌之機,暗下毒藥,加以謀殺。另文廷式《聞塵偶記》卻認為慈禧是因與人私通懷孕,事情為慈安察覺,準備廢掉慈禧太後稱號,慈禧聽說後,先下手為強,設計毒死了慈安。惲毓鼎《崇陵傳信錄》說,因慈禧得知鹹豐帝生前有遺詔,她就有加害於慈安太後之心。對於慈禧太後的陰險狡詐行為,鹹豐帝生前就有所察覺,為防止自己死後那拉氏“恃尊跋扈”,曾秘密地給鈕祜祿氏留下一道遺詔,以備將來懲治那拉氏的不軌。從而又出現了東太後受騙燒此諭的傳說。對此末代皇帝溥儀在《我的前半生》一書中也說:“鹹豐去世前,就擔心懿貴妃將來母以子貴,做了太後,會恃尊跋扈,那時皇後必不是她的對手。因此特意留下一道朱諭授權皇後,可在必要時製裁她。而心地善良的慈安,有一次無意中把這件事向慈禧泄露出來,慈禧從此下盡功夫向慈安討好,慈安竟被她哄弄得終於當著她的麵燒掉了鹹豐的遺詔。過了不久,東太後就暴卒宮中。有的說是吃了慈禧送去的點心,有的說是喝了慈禧給慈安親手做的什麼湯。”第二種說法,“正常病死說”。《光緒朝東華錄》曾有慈安遺詔,說她“初九日偶染微屙,初十日病勢陡重,延至戌時,神思漸散,遂至彌留”。徐徹的《慈禧大傳》同樣傾向於“病死”說。首先,他認為慈安不善理政,例如召見臣子時說的話分量不足,隻會詢問其身體狀況、行程遠近等等,所以她根本不會妨礙慈禧在政治上的權力,慈禧也沒必要害死她。其次,他以《翁文恭公日記》中關於慈安發病的兩則記載作為證據。一則是慈安太後26歲時曾經患了“有類肝厥”疾病長達24天,甚至達到“不能言語”之程度。另一則是同治八年(1869)十二月初四日,慈安太後“舊疾發作,厥逆半時許”。“厥症”主要表現為突然昏迷、不省人事、四肢厥冷,輕者昏厥時間較短,重者則會一厥不醒甚至死亡。據此,他認為,慈安其實是死於突發的疾病。但是,這種“因病致死”是那樣的快速而又突然,連當時的當事者也大為懷疑。據《清稗類鈔》記載,在慈安初感身體不適時,禦醫薛神迅速為她診脈,認為“微疾不須服藥”,沒想到當晚就聽說“東後上賓,已傳吉祥板(棺木)”,大為詫異,還以為外間亂傳。後來噩耗證實,他大戚曰:“天地間竟有此事,吾尚可在此?”是不信慈安是因病致死。另一位當事人左宗棠,時任軍機大臣,突然聽說慈安得病身亡,頓足大聲說:“昨早對時,上邊(指慈安)清朗周密,何嚐似有病者?即去暴疾,亦何至若是之速耶?”第三種說法,慈安“吞鼻煙壺自盡”說。據《清稗類鈔》另一種記載,慈安與慈禧共同垂簾聽政,慈禧權欲極重,慈安卻倦怠少聞處事,並不與之爭權,因此倒也相安無事。但到了1881年初,慈禧患血崩劇疾,遍求中外名醫而無療效,不能視事,慈安有一段時間獨視朝政,致使慈禧大為不悅,慈禧“誣以賄賣囑托,幹預朝政,語頗激”,以致慈安氣憤異常,又木訥不能與之辯,惱恨之下,“吞鼻煙壺自盡”。宮闈之事,正史、野史、俾傳多有記載,難究真相,慈安太後的暴卒就是其中之一。